正文 第5章 廬山飛雲霧(1 / 3)

有人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沒有想到難以啟齒的主席之爭將要在廬山悄悄拉開帷幕

浩浩蕩蕩的長江,在輝煌的落日下,從西邊奔騰而來,它擦過九江城,便同鄱陽湖的浩渺煙波相遇,流向東海。

一座神秘的仙山,站在九江的南麵,默默地注視著幾千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而幾千年來它總是躲在雲霧裏不露崢嶸,漠然傲岸一旁,隻有在黃昏時刻,斑斕的餘暉將那濃霧濾得透明時,它才從雲霧中微微露出一張朦朧的臉孔,這是一座永遠被雲霧籠統的"仙山"。

難怪古人喟歎:不識廬山真麵目!

也有人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在中國現代史上人們又把廬山稱為政治山。

1970年8月23日,九屆二中全會就在當年彭德懷倒黴的"廬山會議"舊址-廬山人民劇場召開。這是毛澤東在世時第三次把中央全會放在了廬山,也是最後一次放在了廬山。

杜修賢是第一次來到廬山。在上山前,他先隨周恩來總理去了杭州,毛澤東主席在那裏的西湖休息。總理說,召開會議前他要和主席商談一些事情。他們到那裏後,總理在主席房間談話,工作人員就在外頭的大廳裏等候。

在最後一次談話結束時,總理和以往一樣,出了房間門就快步走出大廳,然後回到他住的小樓去。這次他走到大廳門口,聽見主席叫他,他扭頭一看,見雙方工作人員在大廳頂頭已經排列了兩行。總理笑了,知道大家想和主席合影,特別是他身邊的工作人員。但是他在這之前就跟大家打了招呼,誰也不準搶鏡頭!結果挨主席最近的人,都不是總理身邊的人員。

總理對杜修賢說:"快,老杜,去給他們照。"

"你也來嘛,一起照!"主席朝總理招手,身邊的同誌連忙在主席身邊空出一個位置,可是總理走到跟前,卻在前頭蹲著的人群中擠出一個位置,提了提褲腿,蹲下身。

杜修賢在鏡頭裏看見總理的舉動,心頭一陣感動,總理的謙虛從來都是來自本身的真實和自然。

回到北京,杜修賢正準備廬山會議新聞報道的各種工作時,接辦公廳通知,說是美國老朋友斯諾來中國訪問,讓他安排記者拍攝一些新聞照片。在周恩來的親自過問和安排下,斯諾偕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諾,於1970年8月實現了第三次訪問新中國的願望。

周恩來在百忙中依舊一往情深地接待了斯諾。

在以後的幾次談話中,周恩來又向斯諾透露:中美可能在北京舉行會談。

雖然謹慎的周恩來隻是說可能,但對於斯諾來說,無疑又是一條"獨家新聞",因為當時有關中美關係的接觸還處於絕對機密階段。

總理安排斯諾繼續在全國各地走走看看,而他抽身前往廬山。

杜修賢也和總理上了山,並且負責主會場的拍攝。可是令杜修賢意想不到是,毛澤東的接班人、最親密的戰友林彪卻在這次會議上向黨中央突然發難。事後才知道,這是一個有計劃的陰謀。

當然,作為普通工作人員,下麵的這些故事杜修賢是不知道的。所以當事件發生後,他如墜雲霧,百思不解。

九屆二中全會召開的前一天,中央政治局常委舉行預備會議。這次會上,毛澤東再次表示不設國家主席、不當國家主席。他說:設國家主席,那是個形式。我提議修改憲法就是考慮到不要國家主席。如果你們願意要國家主席,你們要好了,反正我不做這個主席。

也許毛澤東已預感到林彪將在會上有大文章出台,最後他告誡大家:要把這次會議開成一個團結的、勝利的會,不要開分裂的、失敗的會。

早在這年的3月,毛澤東就提出要改變國家體製,不再設國家主席職位。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和建議,在周恩來主持下,中央政治局開始進行修改《憲法》和四屆人大的籌備工作。成立了由周恩來、張春橋、黃永勝、謝富治、汪東興組成的工作小組,負責四屆人大代表名額確定和選舉事宜;成立由康生、張春橋、吳法憲、李作鵬、紀登奎組成的工作小組,負責修改《憲法》。

九大以後,毛澤東認為"文化大革命"已進入"掃尾"階段,政府工作和經濟工作都應恢複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發動時期的一些做法也需要進行必要的轉變。

4月初,毛澤東在審閱"兩報一刊"編輯部文章時,寫下一段意味深長的批語:"關於我的話,刪掉了幾段,都是些無用的,引起別人反感的東西。我曾講過一百次,可是沒有聽,不知是何道理?請中央各同誌研究一下。"

毛澤東所指"無用"的東西和"引起別人反感"的話有:"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毛澤東同誌就是當代的列寧",等等。

這些語言幾乎全是林彪提出來"頌揚"毛澤東的原話。毛澤東認為"文化大革命"初期看來是必需的個人崇拜的東西現在顯得過頭了。對他的個人崇拜應該降溫了。

周恩來批示將毛澤東的批件先在中央政治局範圍內傳閱。林彪很快就見到了。正在蘇州休養的林彪,對毛澤東的批示沒有作任何表態。

一個星期後,林彪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對毛澤東改變國家體製的建議明確提出反對。他表示:應設國家主席,要毛澤東擔任國家主席。

這樣,在修改憲法時,關於要不要寫上國家主席的條文,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論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是毛澤東。1959年4月,當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時,毛澤東聲言為了集中精力考慮一些重大問題,決定辭去國家主席職務,劉少奇當選為第二任國家主席。1964年12月下旬至1965年初,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劉少奇又一次當選為國家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慘遭迫害,於1969年11月12日晨6時45分,死於河南開封軟禁之地。在劉少奇死後,國家主席空缺。

誰繼任國家主席呢?

按照當時的政治形勢,隻有兩人可擔此任:要麼毛澤東,要麼林彪。

毛澤東早在1958年就提出不當國家主席,如今年歲更大了,難道還會重新擔任此職?

如果毛澤東不當國家主席,則非林彪莫屬了!

林彪對國家主席所擁有的不小的權力發生很大興趣。盡管在中共九大,林彪成為惟一的黨的副主席,他的接班人的地位已明文載入黨章,不過,這個副主席之職,還填不了林彪的權欲。因為他發現,黨的副主席並沒有多大實權:毛澤東是黨的威望無比的領袖,一切黨的重大事務必須由毛澤東拍板;至於政府,一切由周恩來主管。

林彪企望著當國家主席,而且看來惟有他可能當選國家主席-因為毛澤東既然早在1959年他66歲時便辭去國家主席之職,豈會在1970年他77歲時重新出任國家主席?

毛澤東當然對林彪的心態一清二楚。

林彪明知毛澤東不可能再出任國家主席,可是卻再三"提議":國家主席請毛澤東"兼任"。

林彪以為,毛澤東一定會謙讓,會說:"請林彪同誌任國家主席。"一旦有了這樣"一句頂一萬句"的"最高指示",林彪理所當然會成為國家主席。

毛澤東呢,也有他的高招。他明白,如果他自己不當國家主席,那就必定要提名林彪為國家主席。然而,他又不願意提名林彪擔任國家主席,於是,他幹脆建議在修改《憲法》時,刪去在原《憲法》中的第二章第二節,來了個"不設國家主席"!

1970年3月8日,毛澤東正式提議,召開四屆人大,並修改《憲法》。毛澤東同時提議,改變國家體製,不設國家主席。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不設國家主席。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據毛澤東的意見,開始了修改《憲法》的準備工作。

於是,陳伯達與張春橋在起草《憲法》修改方案中,產生了爭論:陳伯達主張應當放入有關國家主席的條文,張春橋則主張刪去原有的有關國家主席的條文。

3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修改《憲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寫出《關於修改〈憲法〉問題的請示》,送呈毛澤東。毛澤東閱批了這一報告。

3月17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討論召開四屆人大的問題。

林彪在蘇州。他在3月9日讓葉群給在北京的黃永勝、吳法憲說:"林副主席讚成設國家主席。"

毛澤東不予理睬。

林彪隻得自己出麵,讓秘書給毛澤東秘書打電話說:"林副主席建議,毛主席當國家主席。"

毛澤東的答複很巧妙。他讓秘書回電蘇州:"問候林彪同誌好!"

4月11日晚11時30分,林彪在蘇州讓秘書於運深給中共中央政治局掛電話。當時於運深記下的林彪原話全文如下:

一、關於這次"人大"國家主席的問題,林彪同誌仍然建議由毛主席兼任。這樣做對黨內、黨外、國內、國外人民的心理狀態適合。否則,不適合人民的心理狀態。

二、關於副主席問題,林彪同誌認為可設可不設,可多設可少設,關係都不大。

三、林彪同誌認為,他自己不宜擔任副主席的職務。

林彪這三條意見,第一條是假話,第三條是真話,第二條是無所謂的話,他確實是不願"擔任副主席"了!

就在接到林彪電話的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給毛澤東寫了請示報告。毛澤東對此作了批示:

"我不再做此事,此議不妥。"

這是毛澤東第二次毫不含糊地否定了關於設國家主席的意見。

4月下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借用《三國演義》中的典故,告誡林彪:"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說,孫權是要把他放在爐火上烤。我勸你們不要把我當曹操,你們也不要做孫權。"

毛澤東談笑風生,而他的笑聲中飽含著尖刻的諷喻。

這是毛澤東第三次表明了不設國家主席的意見。

《憲法》工作小組中同樣存在兩種意見。康生、張春橋接受毛澤東的主張,吳法憲、李作鵬在林彪支持下,堅持要設國家主席。兩派意見時常發生衝突。

林彪一派雖然與毛澤東的主張相抵觸,但是他們打出的旗號卻是樹立毛澤東的領導權威。8月13日,中央修改《憲法》工作小組召開會議,繼續討論《憲法草案》稿中的文字修改問題。會議上,張春橋和吳法憲就有關提法發生爭執。

此前,張春橋陪同毛澤東會見外賓時曾親耳聽到毛澤東談到"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麵地發展馬列主義是諷刺"。張春橋以此為依據,提議刪去草案中"毛澤東思想是全國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以及"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麵地"等三個副詞。

吳法憲不同意,他反駁說,"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偉大謙虛貶低毛澤東思想"。會後,吳法憲通過黃永勝將爭論的情況報告了林彪。林彪對吳法憲在關鍵時刻敢於向張春橋發動反擊表示滿意,說:"吳胖子放炮放得好!"

三個副詞出自"文化大革命"中最著名的"紅寶書"-《毛主席語錄》的開頭,發明權屬於林彪。毛澤東已多次表示反對這種說法,他在1969年審定九大《政治報告》和《中國共產黨章程》時,也刪去了初稿中的這三個副詞。

對於自己的發明,林彪十分珍惜,豈能放棄?

林彪、葉群估計在將要舉行的政治局會議討論《憲法》文字定稿時還會有一番激烈爭論。葉群遂打電話給陳伯達、黃永勝,要他們準備有關領袖們在稱"天才"問題上的語錄,準備在會上和張春橋等人"鬥爭"。出乎他們意外的是,8月14日政治局會議上,張春橋等人未再堅持刪改意見,《憲法草案》按林彪一夥的意思順利通過。

盡管如此,在國家主席問題上,毛澤東仍未改變主意。

林彪出人意料地在會上突然發難,但他打出的旗號卻是樹立毛澤東的權威。閉幕時,五位政治局常委還剩四位坐在主席台上

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在江西廬山開幕了。

開會的那天,總理交代杜修賢和拍攝電影電視的記者說:會場拍攝時,你們要注意多拍攝西麵的會場。一時杜沒有明白總理的意思,隻是點頭答應了。待開會時,當他把鏡頭舉向會場西麵時才恍然大悟,會場的西麵坐著老帥們和中央的老委員們。到會議結束,他更是大徹大悟,會場西麵大多是同意毛澤東不設國家主席的委員。

杜修賢真驚訝總理料事如神的精明和把握心態的準確!

在當天會議上,毛澤東主持會議。周恩來總理宣布了會議的三項議程:討論修改《憲法》的問題;國民經濟計劃問題;戰備問題。按預先宣布的程序,首先應是康生作《憲法》修改草案報告。然而,林彪突然提出要講幾點意見。

林彪要講話,講些什麼內容,多數常委事先都不知道。在常委會討論九屆二中全會議程時,林彪並沒有說這個問題。

林彪在講話中繼續堅持稱天才,堅持設國家主席。這種場合下,林彪是以黨的副主席身份講話,傳達的卻是個人意見。他要把個人觀點假以集體決議傳達給與會的中央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