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腐敗收益加上投機收益,讓中國今天的個體財富和“成功人士”變得非常可疑,難讓人信服。它隻會讓人妒羨,不會讓人尊重。
17、文化即拖時代後腿的那股定力
問:在您心目中,文化是什麼?如何看待繼承和發展的關係?
答:文化,在我眼裏,就是祖祖輩輩積攢下的那堆東西,就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個“宗”。正是這個宗,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身份認同,沒有它,我們就不知自個兒是誰。
較之通常說的“發展”“前進”,文化即拖時代後腿的那股定力、那個尾巴。它是一種反向力,是一種製約盲目、防止脫韁的力量。汽車有加速和油門係統,更有減速和刹車裝置,文化即後者。它類似鬆鼠的尾巴,拖著你,糾正你,給你壓陣。沒這尾巴,你的跑、跳、變向、穩定性,都有問題,你會沒有前途。
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
老就是古老,它幫我們收藏光陰和記憶。有個詞很貼切,叫“古稀”,越古的東西越稀少,光陰把它們淹沒了。老建築、老街區、老字號、老報刊、老電影、老唱片、長者、古董、博物館、線裝書、繁體字……都是“老”的載體。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不夠老,老東西太少,超乎正常的少。我們的很多“老”都是非正常死亡,現代中國的破壞力太強,尤其1949年後,“破舊立新”和“反封建迷信”把無數珍貴的“老”扔進了廢品站和火堆裏。如今,城市亂改造也是個悲劇,很多“古”被鏟倒被篡改,建起了複古街。還有文言文和繁體字,沒有哪個民族,它100年前的母語竟需要翻譯和注釋,論國學和傳統,我們似乎有些疏離了。
慢就是舒緩,即耐心、從容、對細節的迷戀。紙質閱讀意味著慢,鴻雁傳書意味著慢,筆墨紙硯意味著慢,手工饅頭意味著慢,長篇小說意味著慢……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太快、太匆匆、太日新月異,來不及停駐,來不及凝神,一切進入了快餐年代。那種慢慢讀一本書、慢慢寫一封信、慢慢愛上一個人的生活,正越來越遠。
我們停不下來,隻好以“更快”代替快,用目不暇接屏蔽我們的挑剔,治療焦慮的藥方竟然成了——再快點,快得讓自己來不及焦慮!
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在《雲上的日子》裏講了件事:墨西哥的山地民族有個規矩,上山途中,無論累不累,走一段即要停下休息,理由是“走得太快,人會丟了靈魂”。近年,歐洲興起了一種“慢生活”運動,不是倡導慢,而是試圖恢複生活本來的樣子、正常的樣子。慢,是一種節奏,更是一種美和秩序。
文化雖然老,卻是最永恒的時尚。在一篇文章中我說過:“變和巨變是一種意義,不變和少變也是一種意義,甚至蘊藏巨大的未來價值。”文化就是一種不變和少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