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讓你快樂嗎?
那些果斷回答“no”的人,再來看下麵這個問題:
如果永遠不工作,你會比現在更快樂嗎?
討論工作的意義,或許是件很沒意義的事情。工作,讓人又愛又恨;快樂,卻簡單得多。既然我們每天醒來以後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用來工作,為什麼不讓自己開開心心地度過?
“速度病”
五百多年前,人類開始借助鍾表的機械節奏來征服自然的時間節律。從鍾表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和時間的關係就變得越發親密,因為我們可以輕易地將它精確地掌控在自己的表盤上,用時針、分針、秒針的轉動觸碰到時光流逝的痕跡。
如今,老式座鍾那清脆悠長的“滴答”聲似乎隻在懷舊的老電影裏響起。我們對時間的把握越精準,日與夜、平時與周末、私人時間與工作時間等的界限卻越模糊。自從人類發明了抽象的衡量方式,為時間創造出各種單位以來,我們開始按照鍾表上的“人造時間”來安排自己的生活節奏,並形成了對鍾表的高度依賴。
在“24小時社會”裏,遍布全球的通信係統,讓我們無處遁形。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別人都能輕易找到我們。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的手機從不關機,隨時聯網,時刻待命。
人類對科技進步的不懈追求,最終將如何作繭自縛地毀滅自己,這個嚴肅又有趣的悖論,有待專業人士去分析。在效率至上的社會裏,我們或多或少都染上了“速度病”。
“速度病”患者的典型症狀是:
?某種程度的“工作狂”,為了準時或超額完成任務疲於奔命。無視自身的生物鍾,不僅白天工作,晚上還要加班;一旦身體耐不住疲勞昏昏欲睡,就用咖啡、茶或酒精等興奮劑刺激自己的神經;會議中、電梯裏、午餐時,不是接打電話就是用手機收發郵件;恨不得在一個會議結束後就以超音速的速度馬上開始另一項工作。
?信奉“越快越好”,無法忍耐“等待”與“休息”。吃飯要快,走路要快,說話要快,唯一的辦事原則就是一個字:快!喜歡超車,以盡快到達目的地;排隊買票或結帳時,也要求自己一定要搶得先機。
“速度病”患者喜歡從高度的緊張中獲得快感,從不斷尋找加速的新方法中獲得安慰,但卻迷失在毫無間隙的忙碌之中,失去必要的清醒和理智。對“快”的追求讓速度控製了我們的生活,使人變得浮躁。過分透支精力的結果,是健康亮起紅燈,工作力不從心,焦慮而不快樂。
“壓力癮”
工作過度是這個時代的可卡因。以狂熱的速度去工作、生活,就像吸毒、酗酒般容易讓人上癮。
正如長期超速行駛,刹車的效能會降低,當我們一直高速工作,一些壓力激素,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會持續興奮,讓人逐漸喪失調控能力。雪上加霜的是,迷戀工作往往會受到人們的推崇和物質獎勵,這讓有“壓力癮”的人在工作過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欲罷不能。
《今日美國》的創始人南希?伍德哈爾,是精力充沛的化身。她曾被視做事業出眾、生活繁忙又多彩的成功女性典型。南希“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法寶是,隨身攜帶錄音機,有任何想法就隨時記錄下來。這樣,即使躺在遊泳池邊,她也能隨時給自己充電。“錄音機會讓你的工作更有效率,就像手機和電腦一樣。帶著它們,就不存在什麼停工期。要是不這麼做,我會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