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與商人 當麥當勞走向華爾街
1966年是一個全球動蕩開始蔓延的年份。越南戰爭全麵升級,美國國內黑人爭取權利引發的暴亂此起彼伏。“國內動亂已經成為美國風景的一個組成部分。”(沃爾特·拉菲德等:《美國世紀》)
這一年,麥當勞上市了。
“一張上麵列有10個品種的食品單(其中沒有一道食品的價格超過29美分),使得路邊的漢堡包連鎖店獲得空前成功,並且已經符合在紐交所上市的要求。這便是芝加哥的麥當勞公司。它已經開設了81家店鋪及714家街邊汽車專賣店。”從來隻報道財經大事的《紐約時報》注意到了這家連鎖餐廳和使它獲得巨大成功的商業模式。
作為一種美國人熱愛的快餐食品,漢堡包早在1903年在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安那采購展覽會上就已經出現了,美國人已經吃了半個多世紀。
作為一種為開車人服務的汽車餐廳,在美國也已經存在了二十多年。早在1940年,麥當勞兄弟(理查·麥當勞,Richard McDonald和莫裏森·麥當勞,Maurice McDonald)便在洛杉磯開始經營當時美國極其流行的汽車餐廳。
兩兄弟自己製作漢堡、熱狗、奶昔,準備一打左右有傘的椅子,招待停車場內車中的客人。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餐廳已經擴大至可容納125部汽車,並雇用了20名服務員,菜單上提供25種產品,年營業額達到20萬美元。50年代,隨著汽車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網的建成,汽車餐廳遍地開花,成為美國餐飲業最流行的經營方式。
然而,麥當勞真正的成功,被記在麥當勞公司曾經的經理人雷·克洛克的名下。是克洛克而不是麥當勞兄弟,被當作這個全球最大餐飲公司的創始人。雷·克洛克所創造的不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連鎖經營。
1966年7月17日的《紐約時報》以“連鎖店走向華爾街”為題全麵介紹了麥當勞的連鎖經營商業模式:“麥當勞的總裁哈裏·丁薩尼伯恩強調說,麥當勞總部不生產也不銷售食品、裝備。他還說,麥當勞能夠上市,是因為它知道如何運轉這一機構。公司職員的工作是向連鎖店的經營者提出建議,除了要充分符合麥當勞製定的產品質量標準之外,還包括購買設備、裝備食品、操作方式、廣告及經營一家成功企業必需的其他細節。”
1955年,麥當勞的行政總裁雷·克洛克“內部創業”,獲得了在伊利諾伊州開設麥當勞餐廳的授權,這也是公司的第9個分店。1960年,雷·克洛克正式將“Dick and Mac McDonald”餐廳更名為更為簡練的“McDonalds”。第二年雷·克洛克和他的合夥人以270萬美元收購了麥當勞兄弟的餐廳,開始以全新的商業模式運作麥當勞餐廳。新公司運營不久,雷·克洛克便在伊利諾伊州的埃爾克格羅夫村成立了漢堡包大學,為全世界的麥當勞經理提供專門訓練。此後,麥當勞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在美國和全世界複製連鎖店。1984年,雷·克洛克病逝,那一年,麥當勞售出了第500億個漢堡包。如今,麥當勞公司在全球擁有超過32000家快餐廳,分布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92年,在“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南方談話後不久,麥當勞在北京的第一家餐廳在王府井和長安街交叉路口的東北角開業了。在當時,這被解讀為中國繼續改革開放的信號,登上了全世界所有主流媒體的重要版麵。
那一年,我來北京出差,就住在不遠處東單三條的鐵道部招待所。淩晨起床去看升旗,居然看到麥當勞的員工已經在打掃衛生了。他們用抹布認真地擦拭門口的燈杆,用水清洗門口的人行道——我隻能用震驚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當然震驚的還有價格。雖然戰戰兢兢地和同事吃了一次“美國大餐”,因為花掉了一個月工資的四分之一而心疼不已,但我還是很認真地認可了這一餐的性價比。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見識過餐廳可以這麼幹淨。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去麥當勞和肯德基就餐是一項先富裕起來的中國人的身份標誌。據說在十年以前,很多小城市第一家麥當勞餐廳的服務員都來自在當地頗有背景的家庭。麥當勞在中國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路徑,完全不同於其在美國本土的成長路徑。在中國的汽車社會到來之前二十年,麥當勞和其所營造的美國文化氛圍就顛覆了消費模式和收入水平相匹配的思維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