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19(1 / 2)

鬥爭與妥協 三角工廠,一場喚醒良知的火災

當我們梳理曆史的時候,哪些事件會成為曆史的裏程碑或者分水嶺呢?有些時候是一場戰爭,有些時候是一個會議,有些時候是一份宣言,有些時候是一個科學發現,有些時候是——一場災難。

在紐約這座以眾多的摩天大樓拚接起來的城市中,有兩次巨大災難改變了美國的曆史。一次是2001年的“9·11”,美國世貿中心雙子塔被恐怖分子襲擊起火倒塌;一次是1911年3月25日的華盛頓廣場大樓起火。兩次災難發生的時間相差幾十年。

在紐約曼哈頓南部百老彙大街和第六大道之間,有一片長方形的綠地,名叫華盛頓廣場。廣場邊上有一棟十層高的大樓,現在屬於紐約大學。一百年前,每天也會有很多年輕的女孩走過窄窄的街道,進入這座大樓,不過她們不是去上課,而是去一家叫作三角內衣廠的工廠裏做工。這家內衣廠位於這幢大樓的最上麵的三層——第八層、第九層和第十層。

1911年3月26日《紐約時報》頭版頭條的標題特別長:“141名男女工人死於大火;被困華盛頓廣場大樓高層;街上屍橫遍地;樓內堆屍如山”。標題的下麵是這樣一段導語:“位於格林尼街與華盛頓廣場拐角處的十層大樓中有三層昨天焚毀。大火中141名年輕的男女工人——其中至少125個姑娘——被燒死或者在跳到樓下的人行道上時摔死。”

這場發生在人們眼前的大火喚醒了紐約的良心,也震驚了全美國,並且引發了後來一連串社會改革。盡管羅斯福在二十年後才上台,可是,羅斯福政府的勞工部長後來說,1911年3月25日,“新政從這一天就已經開始了”。

三角內衣廠的這場大火被稱為“改變了美國的大火災”。

“現在躺在陳屍房等人去憑一顆牙齒或者一隻燒焦的鞋子辨認的受害者中,大多數是16~23歲的姑娘,她們是三角內衣公司雇來縫製女用襯衫的。這些姑娘中大多數不會說英語,幾乎所有人都是她們辛苦勞作的家庭中主要的經濟來源。”《紐約時報》的報道這樣描述死者的共同特征。對,她們是從落後地區來到發達地區打工的“外來妹”,和20世紀80年代起從內地到廣東等沿海地區打工的中國“外來妹”不同的是,她們來自外國。她們從波蘭、意大利、愛爾蘭、俄羅斯等地漂洋過海來到紐約,尋找自己的美國夢。她們大多還沒有拿到美國“戶口”,年紀最小的隻有14歲。

“4:40,大火爆發了,有些人跑下樓梯,幸免於難,但一兩分鍾之後,這條通道就被火封死了。姑娘們衝到窗口,開始往下跳。人群中人們叫喊著不要跳,她們跳了,穿透破碎的玻璃墜落,在人行道上相互擠壓致死。至於沒有跳的,就更不必說了,有的屍體隻是一堆灰燼。”《紐約時報》這樣描述當時的慘狀。在網上查閱資料的時候,我從一位網名“江月”的博客上看到了更為細節的描寫。這些細節來自一本近年出版的名為《三角工廠——改變美國的一場火災》的紀實作品。

“沒人知道火是怎樣燒起來的。8樓車間裏有很多張木製的大裁剪桌,桌上堆著布匹,地上到處是碎布頭。借著滿地的易燃物,火勢迅速蔓延,火舌從一張桌子跳到另一張桌子,很快吞沒了8樓,又竄到9 樓。濃煙彌漫,幾百名女工在嗆人的濃煙和烈火中驚惶地亂跑,哭喊聲、慘叫聲、玻璃碎裂聲,響成一片。”

“一群女工設法逃到防火梯上,試圖通過防火梯逃生,但是,年久失修的逃生梯已經嚴重鏽損,在姑娘們的重量下,防火梯轟然斷裂,女工們慘叫著,從高樓上跌落。”

“大樓下麵的人們絕望地看著著火的樓層,無法救助。頃刻,濃煙滾滾的窗口,出現幾個姑娘的臉。她們爬上窗台,站在高高的窗台上,她們的背後是地獄般的烈火,火舌向她們逼近,舔向她們的頭發和衣裙。濃煙中,人們看不清她們的臉,也看不見她們臉上絕望的表情。然而,熊熊烈火把她們的身影烙進了美國曆史之中。”

“在無數雙焦急、痛苦、絕望的眼睛注視下,姑娘們如同一隻隻火鳥,裙擺上帶著火焰,從24米的高樓上縱身躍下,落到堅硬的人行道上。她們的四肢舒展開來,像一隻隻從高空掉下來的布娃娃,鮮血從她們破碎的身體裏噴湧而出。接著,又一個女工從樓上跳下,鮮血四濺。又一個,又一個…… ”

“樓下,人們張開被單、毯子、被子,試圖接住跳下來的女工們,但是,被子毛毯承受不住衝擊力,高樓上跳下的身體穿過被單毛毯,沉重地摔在人行道上。地上四散著年輕姑娘們的屍體,鮮血染紅了街道。水龍帶裏的水噴射到火場,又從空中落到地上,彙入地上的鮮血,淌入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