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10(1 / 2)

秩序與公正 寡頭?罪犯?還是慈善家?

一個龐大的企業王國和一個締造它的企業家,大概有著差不多的開始,但肯定有著千差萬別的結局。標準石油公司和洛克菲勒的故事算是20世紀最著名的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他們是研究美國的經濟史、商業史的兩個典型符號。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出發,要麼你會碰到洛克菲勒遠去的背影,要麼你會看到標準石油公司曾經的遺跡。

洛克菲勒是“美國夢”的一個典型案例。1839年7月8日,約翰·洛克菲勒出生於紐約州哈得遜河畔的一個小鎮,父親是一位名聲不太好的小商人。洛克菲勒的商業天賦在6歲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他幫家裏幹活,然後向父親索要報酬,拿到錢之後,不是去買零食馬上花掉,而是積攢起來。然後,他居然向其他小朋友放貸。這個近乎“駭人聽聞”的故事容易讓人相信,成功的商人和成功的科學家一樣,都是天生的。

16歲那年,洛克菲勒終於等到了可以成為一個真正商人的年齡,他離開了學校,在克利夫蘭的街上跑了幾個星期,在一家經營糧食的商行當上了夥計。洛克菲勒用三年時間完成了自己成為一個商人的學徒期,這期間他給老板賺的錢之多,讓老板和他自己都覺得這個小廟已經不再適合這樣一位商業奇才容身。1858年,19歲的洛克菲勒正式創業,他向父親借了1000美元,與別人合夥成立了經紀公司,做的還是糧食生意。從1000美元的小商行開始,洛克菲勒最終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億萬富翁。

在糧食貿易上賺到第一桶金的洛克菲勒用他超人的商業嗅覺嗅到了石油的味道,1863年,24歲的洛克菲勒在克利夫蘭開設了一家煉油廠。在此之前的1850年8月27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塞尼卡石油公司的一位名叫埃德溫· 德雷克的員工用蒸汽機驅動的一台鑽機鑽出了石油,這口被稱為德雷克井的油井被看作是世界石油工業的發端。這口井的標誌性意義在於,它開啟了石油開采產業化的時代。

洛克菲勒開啟的是煉油產業化的時代。克利夫蘭出現了50多家煉油廠,洛克菲勒決定壟斷石油“下遊”工業。1870年,洛克菲勒創建了一家資本額為100萬美元的新公司,命名為標準石油公司,那一年,洛克菲勒剛過30歲。新公司成立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兼並其他企業。洛克菲勒的惡名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背上的,他被指控使用各種卑劣的手段脅迫其他公司的老板接受他的並購條件,有人甚至把這一時期稱為“克利夫蘭大屠殺”。

僅用了七八年時間,到1878年,標準石油公司就壟斷了全美國90%的煉油業、85%以上的管道運輸能力、85%的油品市場和出口及30%左右的原油開采。通過不斷的收購與兼並,洛克菲勒在1882年組建起了美國第一家、也是世界第一家現代托拉斯企業。在這個托拉斯結構下,洛克菲勒合並了40多家廠商。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都把標準石油公司的成立看作是壟斷資本時代來臨的標誌。

在洛克菲勒的托拉斯王國不斷膨脹的同時,反壟斷的聲音越來越響。一些人認為,壟斷妨礙了其他投資人對市場的參與和競爭,導致了抬高價格、損害消費者利益和壟斷集團的超額利潤。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一些州開始把矛頭指向這個石油巨頭。1891年,洛克菲勒被迫把總部從俄亥俄州搬到了新澤西州。但在聯邦政府層麵,反壟斷法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施行,在麥金利總統任職期間,大企業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發展,直到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在1904年肢解了北方鐵路公司之後,標準石油公司的壟斷也開始被調查。

在經曆了六年曠日持久的訴訟過程之後,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對標準石油公司壟斷案做了了斷。《紐約時報》1911年5月16日的頭版使用的標題是“標準石油公司必須在六個月內解體”。比起這個中規中矩的標題,這篇文章的副標題卻非常值得玩味:“隻有不合理的貿易遏製才被禁止”。這實在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副標題。

“裁決宣布時,小小審判室裏的人群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感情。司法部長威克莎姆歡呼這是政府的勝利,拉福利特等進步黨參議院表示對裁決效果的懷疑,而凱尼恩參議員稱這是一個危險的裁決。但在與本案無關的律師們中間,卻盛行著這樣的觀點——裁決明顯對大公司有利”。《紐約時報》的報道,用這樣的句子描寫了當時社會各界對判決的態度。

之所以有律師們認為裁決結果對大公司有利,是因為在此之前,大公司及利益相關者擔心,對標準石油公司的裁決可能成為一個可效仿的案例,下一步政府將把手伸向所有具有壟斷地位的大公司,如果那樣的話,這將成為一種災難。最後裁決的結果,雖然標準石油公司被分拆成37個公司,但判決書中特別強調,壟斷規模本身並不構成拆分公司的充分條件,利用壟斷地位控製價格才構成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