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集團軍南麵的第4近衛集團軍沿右岸進攻,於12月15日與第52集團軍會合。
同一時期,烏克蘭第3方麵軍向第聶伯羅彼得羅斯克以西推進,在一些方向前進40-50公裏。其第6集團軍渡過第聶伯河,在紮波羅熱以南右岸建立一個小登陸場。11月30日,第6集團軍開始進攻,至12月底,與第8近衛集團軍左翼一道將德軍驅趕到了馬爾加涅茨市以北20-30公裏處。
至此,蘇烏克蘭第2、3方麵軍在第聶伯河右岸建立起正麵450公裏,縱深100公裏的巨型登陸場。德第1裝甲集團軍堅守的克裏沃伊羅格——尼科波爾地區,已經成為了一個兩翼暴露的突出部。
第聶伯河南段戰役至此告一段落。曼施坦因被迫接受了戰役的結果:紮波羅熱以北至切爾卡瑟以南的第聶伯河防線,全部落入紅軍之手。紮波羅熱以南的第6集團軍也被趕出了防區,僅在尼科波爾保留一個橋頭堡。
此次戰役,自9月26日開始,一直進行到12月20日,持續了近3個月。蘇聯三個方麵軍在此期間總損失超過75萬人,物資消耗包括:
坦克自行火炮2639輛,火炮迫擊炮3125門,飛機430架。
德A集團軍群,以及曼施坦因的第1裝甲集團軍、第8集團軍一部,無疑也蒙受了巨大傷亡。但至今也沒有全麵數字,甚至連參考數據都不多。隻有第16裝甲步兵師的損失數字難得的保存了下來:1943年10月10日至1944年1月14日,損失達5120人。這還不包括該師在紮波羅熱的傷亡。而第6集團軍很多師的步兵員額甚至減少到連級規模。可以肯定的是,這一線的40多個德國師,在戰役中期就已經遍體鱗傷,戰役全期損失也相當可觀。
2、總結紅軍損失
1943.9.26-12.20純減員傷病減員總計烏克蘭第2方麵軍77400226217303617烏克蘭第3方麵軍34821132248167069烏克蘭第4方麵軍60980222726283706總計1732015811917543921943年還沒有全部過去,曼施坦因的第聶伯河防線就瓦解的隻剩下一小段殘山剩水,從沿岸被擊退的德軍身後丟下無數屍體。曼在回憶錄中稱,從1943年7月——1944年1月,南方集團軍群僅損失405409人。但這個數字和此前已被證實縮水的材料屬於同一體係,可靠性不高。
依據德國發布的新史料,1943年10-12月,東線德軍死亡總數達169957人。與第三季度相比,死亡人數略有下降。但俘虜人數卻逐漸上升。1943年下半年,紅軍俘獲德國及其盟軍總計77742人。尤其是第四季度,僅梅利托波爾和基輔兩次進攻戰役,就有28000人落入紅軍手中。由此推估,第四季度傷亡與第三季度差不多,均在100萬左右。其中德國陸軍約80萬。
這段時期,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加上A集團軍群,師團占東線總數的45%。按照這個比例推算,南線傷亡約45萬左右。
第四季度,東線德軍裝備消耗也依然居高不下,徹底損失了1997輛坦克強擊火炮。其中10月585輛,11月748輛,12月664輛。
同樣在第四季度,紅軍傷亡超過215萬人。
比第三季度減少70多萬。這證明紅軍的戰鬥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東線德軍1943年下半年死亡數字:
10月5326411月6736312月49330紅軍損失1943年第4季度戰場陣亡(包括撤離中因傷死亡)
418225因傷死於醫院70903病死等非戰鬥死亡15315失蹤、被俘85512傷1349890病217607凍傷443總計2157895事實上,摧毀第聶伯河防線的秋季戰役中,紅軍的裝甲力量比夏季戰役要遜色很多。夏季擁有3000輛以上坦克自行火炮的蘇聯方麵軍,至秋季隻剩下數百輛。而曼施坦因卻依然維持著強大的裝甲部隊,甚至有能力在基輔以西幾個交通樞紐間集中超過600輛坦克。
擁有強大裝甲兵力的曼施坦因,為何會反而遭到更大失敗?分析起來,大致有3個原因:
首先,曼施坦因9月撤退中,未能及時於第聶伯河一線建立完整防線,紅軍乘機在右岸建立數個大型登陸場。這些登陸場宛如德軍防禦堤壩上的裂縫,不斷擴大,最終導致了幾個方向的大決堤!
其次,曼施坦因自夏季戰役後,步兵員額一直嚴重不足。單純靠裝甲反擊和轟炸炮擊,既無法守住漫長戰線,也不足以把蘇軍從橋頭堡上趕走。
最後,就是曼施坦因自己的戰術問題。他最擅長的一手,就是尋找出蘇軍的主要突破方向,然後最大限度集中裝甲部隊,實施凶猛反擊。但在秋季戰役中,斯大林卻采取了四麵出擊,到處開花的進攻方式,使德軍的裝甲部隊疲於奔命,顧此失彼。曼施坦因最終也被迫承認:每當他打算集中裝甲兵力恢複某處態勢時,被削弱的地段就可能產生新的危機。
當然,曼施坦因最終還是孤注一擲,拿出不顧其他戰線安危的氣勢(這一點受到了希特勒的限製),把大量坦克甩到了基輔以西的大賭場上。但遺憾的是,德軍的密集裝甲突擊沒有像過去那樣產生神奇的效果,而是表現出比夏季更甚的疲弱勢頭。這從另一方麵也證實了紅軍反坦克能力的提高。蘇聯人越來越傾向於保存優秀的技術兵員,大量沒有經過訓練的炮灰隻是用來充實散兵線而已。
曼施坦因在第聶伯河的失敗,是對兵力集中和機動原則的一次挑戰。事實證明,這些原則並非保醫百病的靈丹妙藥。蘇德戰場的特有環境下,如果不重視戰線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一味的追求兵力集中,輕率實施大規模機動,隻會讓龐大的重兵集團變成無所依托的散兵遊勇,或者中國人所謂的“流寇”。
曼施坦因已經處於類似的窘境之中。他的裝甲部隊被牽製在戰線各地,即使集中起來,也無法根本遏製紅軍的攻勢;更可怕的是,由於丟失了此前寄予重大指望的第聶伯河天險,被趕出來的眾多部隊沒有了堅固依托,有些甚至被丟到日漸寒冷的原野之上。而斯大林一直扣在手中的強大戰略預備隊,卻陸續集結在了戰線附近。
更大的災難即將降落到曼施坦因的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