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一、新的態勢與新的計劃(3 / 3)

德軍10月中旬在東線有151個步兵師,以每師7000人換算,約100萬人。

德軍另有一些仆從軍以及芬蘭戰區部隊,總數估計約120萬左右。

裝甲兵:

紅軍10月初前線坦克總數,德方估計為4310輛。比庫爾斯克會戰前減少一半以上。但加上淺近後方的預備隊,紅軍坦克數則可以達到7960輛。10月底,紅軍對德作戰坦克自行火炮總數約5600輛。

德東線裝甲部隊情況較好。9月份又獲得了421輛新坦克強擊火炮。月底總數維持在2796輛。其中“虎”、“黑豹”的數量達到了480輛,四號長管炮坦克和強擊火炮達1492輛。除了上述近2800輛坦克強擊火炮外,東線德軍還擁有大量自行火炮,包括49輛“菲迪南德”。連同這部分裝備,東線德軍坦克自行火炮約3000輛。

炮兵力量:

按德軍估測,10月初紅軍一線有大中口徑火炮17770門,德軍為8037門。

資料來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卷七,《希特勒的報應》,《德國陸軍的武器裝備》

4、曼施坦因的防線

與實力1943年9月底10月初,感到仗最不好打的,大概就是曼施坦因。對他的南方集團軍群,本書在前麵曾形容為“破敗的集團軍群加上破敗的防線”。那麼到底有多破敗呢?

單純看曼施坦因的兵團數量,是無法感受到這種破敗的。畢竟希特勒一直在給他提供新銳的兵團。為此,8月底至9月底,從中央方向抽調10個師,從北段抽調了2個師。截至1943年10月14日,曼施坦因雖然隻剩下3個集團軍(第6集團軍轉給A集團軍群),野戰師數量卻增加到了60個!而根據德軍1943年10月4日序列,曼施坦因的3個集團軍就有62個師(含警衛師)。

至此,南方集團軍群的野戰師數量反超了過去兵力第一的中央集團軍群,多出6個師。但根據同一時期的統計,曼施坦因的實際陸軍兵力,卻隻有不到72萬人,竟比中央集團軍群還要少20多萬!

對此的解釋很簡單:曼施坦因的大量野戰師已經給打成了空架子!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步兵師的平均“前線力量”隻剩1000餘人,連同補充兵也難以湊到2000人。希特勒當然會繼續給曼施坦因提供大量炮灰。根據另一份統計,至1943年11月底,曼施坦因步兵師的平均戰鬥步兵數增加到了3200人。但庫爾斯克會戰前6000-8000人的盛況已經一去不返了。

曼施坦因的裝甲兵力依然強大,擁有1338輛戰車。希特勒其後三個月間調來的新裝甲部隊,除了第5裝甲師的“黑豹”坦克營和“統帥堂”師等個別部隊外,基本都交給了曼施坦因。按照曼施坦因自己的說法,他在1943年下半年還獲得了872輛補充坦克和強擊火炮。但同期東線德軍補充的坦克強擊火炮總數卻有3051輛,而這段時間裝甲部隊主力一直屬於曼施坦因。這令人不得不懷疑他列舉的數字又縮了水。

有趣的是,曼施坦因竭力縮水自己實力的同時,卻又把自己的戰線態勢描繪得一片大好。他在回憶錄中宣稱,其部隊憑借著“優越感”和“不言敗”的自信渡過第聶伯河時,俄國人最多隻是在“一兩處偷渡”,而且“不起太大作用”!

曼施坦因這麼說的理由很好理解:9月份他不斷向希特勒施加壓力,就是為讓部隊退到第聶伯河對岸組織新防線。但遺憾的是,此前我們已經介紹過:在9月底10月初,俄國人並不隻是“一兩處偷渡”那麼簡單,而是已經在第聶伯河右岸建立了二十多個大大小小的橋頭堡!曼施坦因老部下梅倫廷的回憶錄,以及老部隊“大日耳曼”師的戰史等資料都承認:德軍以精銳裝甲部隊向這些橋頭堡實施的反擊,均未能成功!德國《國防軍統帥部作戰日記》也比曼施坦因坦率的多:“1943年9月底,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戰區內,俄國人已經抵達,並在很多地方越過了我方計劃設防的地區。”自詡一貫正確的曼施坦因,顯然不能承認如下事實:他以大規模後撤所換來的第聶伯河防線,居然從一開始就漏洞百出。但即使他不承認這一點,俄國人在1943年9月底10月初依然占據著這些橋頭堡,並把越來越多的兵力和裝備送了進來!橋頭堡成為了曼施坦因體內的癌細胞,即將迅速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