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二、第聶伯河下遊戰役與科涅夫的攻勢(1 / 3)

1943年10-11月,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第6集團軍、中央集團軍群第2集團軍右翼當麵,展開約220萬紅軍,1800輛坦克自行火炮。由北向南分別為:沃羅涅日方麵軍、草原方麵軍、西南方麵軍、南方麵軍。德軍的應對兵力,10月初約85個師(其中南方集團軍群62個師),總兵力127萬人,裝備坦克強擊火炮約1500輛。

斯大林於1943年10月20日下令,將上述方麵軍改名為烏克蘭第1、第2、第3、第4方麵軍。改名的用意非常明顯:以“烏克蘭”命名的紅軍戰略重兵集團,將終結德軍對烏克蘭的占領。

雙方的戰線大致可以分成北南兩段:

北段,即基輔及南北兩側,部署有瓦圖京的蘇沃羅涅日方麵軍。為了統一基輔方向紅軍的指揮,斯大林於10月5日決定,將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麵軍左翼第13、60集團軍連同占領區域(基輔以北),全部交給瓦圖京。羅科索夫斯基因此與基輔之戰徹底無緣,自然大為不爽,事先把2個集團軍的加強火器都撤了出去。

由於部署調整,瓦圖京對峙的德軍增加為:

第2集團軍側翼2個軍、第4裝甲集團軍,第8集團軍一部;南段,從卡涅夫以南,一直延伸到紮波羅熱,然後轉向莫洛奇納亞河和梅利托波爾。此段戰線10月初形勢為:蘇草原、西南、南方方麵軍,總計155萬兵力,24437門火炮迫擊炮,1160輛坦克自行火炮,作戰飛機2000架。對峙德第8集團軍一部、第1裝甲集團軍、第6集團軍,總計40個師(8個機械化師),77萬人,約800輛坦克強擊火炮。

紮波羅熱是南段戰線的中樞之一。這裏鄰近南方集團軍群與A集團軍群的結合部,也是第聶伯河中遊防線的終端,同時又是留在左岸的一個橋頭堡。紮波羅熱的西麵,為克裏沃伊羅格——尼科波爾的豐富鐵錳產區。失去這個橋頭堡,等於向俄國人敞開了通向礦區的大門!希特勒因此要求堅守紮波羅熱。曼施坦因卻以兵力不足為借口,主張放棄。

希特勒也深知曼施坦因這種人隻知道伸手要坦克大炮,卻不關心坦克大炮是靠什麼生產的,於是又提出了一條戰術理由:堅守紮波羅熱,可以幫助南麵梅利托波爾方向的德第6集團軍,而該集團軍又掩護著克裏木半島的入口。蘇聯史料和希特勒的觀點一致,認為紮波羅熱是向A集團軍群提供補給的重要通道。因為經過該城有連接梅利托波爾直到克裏木的唯一鐵路。希特勒曾要求擴大這個登陸場,可能也是為了阻止紅軍以火炮威脅運輸。

麵對戰術理由,曼施坦因一時也無話可說,雖然骨子裏還是不服(在他看來,克裏木什麼的也可以放棄),隻好照辦。

1、紮波羅熱之戰

2、紮波羅熱橋頭堡寬40公裏,縱深20公裏。

德國人很早就在這裏修建工事,築有內外兩層環形防線。其外圍前沿有一道梯形截麵的反坦克壕,深3.5米,寬5-6米,有些地段甚至深達5-6米,並灌有1米深的水。在蘇聯坦克可能衝擊的方向,布有交錯排列的4排地雷。

防禦工事本身也相當堅固。人員掩體的頂部,可以承受中等口徑火炮或者小型炸彈的打擊,火器掩體可以保證火炮沿著壕沿實施斜射。

從戰術常識出發,狹窄的橋頭堡內通常隻保留必要的戰鬥部隊。紮波羅熱守衛部隊的員額也不大,隻有約35000人,主要隸屬第1裝甲集團軍第17軍。包括6個步兵師(第123、125、294、333、304、335)。一線各師負責10-12公裏正麵。

有意思的是,這些兵團中戰鬥力較強的幾個,都是從各戰線湊來的。如第一線3個師25000人。其第125步兵師剛從塔曼撤回來,兵員7000人;第304步兵師原隸屬第6集團軍,來自利西昌斯克,兵員殘存50%;第123步兵師甚至來自遙遠北線的第16集團軍!

守軍的機動兵團,隻有第16裝甲步兵師。

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抱怨說,因為希特勒堅守紮波羅熱,導致他的第40裝甲軍2個裝甲師、1個裝甲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被牽製,無法毀滅第聶伯羅彼得羅斯克和克列緬丘格之間的蘇軍橋頭堡——雖然按照他此前的說法,這個橋頭堡充其量隻是“不起大作用”的紅軍“偷渡點”之一。

但這根本是胡扯:根據德軍10月5日序列,第40裝甲軍所屬隻有這個第16裝甲步兵師而已。讀者可能還記得,該師在米烏斯河打了幾天,步兵就隻剩550人,坦克一度隻有十幾輛可用。此後的損失也相當不輕,據其師長的說法,相當於被全殲了2-3次。這麼殘破的1個裝甲步兵師被牽製住(其實也隻牽製到10月9日而已),似乎並不值得曼施坦因如此傷心。

那麼第1裝甲集團軍的坦克主力何在?根據德軍戰鬥序列,以及《大日耳曼裝甲步兵師》一書附錄地圖《米舒林羅格——博羅達耶夫卡戰鬥1943年9月30日——10月17日》均證實:集團軍裝甲主力,包括第23、9裝甲師,“大日耳曼”師,9月底10月初就已經被用於對付克列緬丘格東南的紅軍登陸場了!

也就是說,真正牽製住第1裝甲集團軍坦克主力——3個機械化師的,並不是希特勒要求堅守的紮波羅熱,而是遠在紮波羅熱北麵的一個“偷渡點”!

幾個從其他戰線湊來的步兵師,和一個殘破的裝甲步兵師,這就是曼施坦因守衛紮波羅熱的“決心”。希特勒大概也看透了他不願堅守此地的心思,隻能將希望寄托於“特種戰車”。9月19日後,第653坦克殲擊營所有可動的“菲迪南德”重型坦克殲擊車——14輛,都被派往紮波羅熱;9月17-20日,新建的第506重型坦克營,也帶著45輛全新的“虎”式坦克(多數為中期生產型)抵達此地。另外,還部署了第210、236強擊火炮營。

這樣拚湊一番後,紮波羅熱雖然沒有一個像樣的裝甲兵團,卻彙集了200多輛戰車,其中包括59輛“虎”和“菲迪南德”。有了這些五十多噸甚至六七十噸的裝甲怪物,希特勒大概也放心了一些。

馬利諾夫斯基大將的蘇聯西南方麵軍很早就逼近了紮波羅熱。9月22日,他以第12集團軍一部和第3近衛集團軍,由第23坦克軍,第1機械化軍配合,企圖一舉拿下紮波羅熱。

德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並把“特種戰車”投入戰鬥。第506營的“虎”和第653營的“菲迪南德”發動了強有力的反擊,重創了進攻蘇軍。

但俄國人也有了一套“打虎”的辦法,就是用122毫米火炮直射!截至26日,已有7輛“虎”被蘇軍徹底摧毀,另有1輛回廠大修。

馬利諾夫斯基鑒於德軍陣地堅固,重型戰車威力巨大;而紅軍從7月以來征戰不斷,人員和彈藥都急需補充,便於9月29日暫停了攻勢。

同時,馬利諾夫斯基決心向紮波羅熱投入新部隊——崔可夫的第8近衛集團軍。這支經過斯大林格勒洗禮的精銳部隊當時頗為搶手:朱可夫曾想把該集團軍調到草原方麵軍,大本營則希望將其調到中央方向。

馬利諾夫斯基自然舍不得放手,宣稱如果沒有第8近衛集團軍,他就無法拿下紮波羅熱。9月23日,他命令第8近衛集團軍在第12集團軍和第3近衛集團軍結合部集結。

第8近衛集團軍當時下屬8個近衛步兵師:

第27、39、50、74、78、82、88、79.加強部隊包括:第7、9突破炮兵師,第555坦克殲擊團,第4近衛迫擊炮師,第61、62近衛迫擊炮團,第22高射炮師,第60高射炮營,第5、141、212坦克團,第31近衛坦克旅,強擊工兵第11旅(欠1個營)。

隨著第8近衛集團軍的到來,馬利諾夫斯基用以攻擊紮波羅熱的部隊達到150500人,配備的機動兵團主要是第1近衛機械化軍和第23坦克軍,總計293輛坦克自行火炮。

因此,紮波羅熱橋頭堡大約牽製住了4倍於己的蘇軍和大量坦克。這對德軍其他戰線的防禦貢獻甚大。

9月28日夜間,蘇第8近衛集團軍調入前線。同一天,崔可夫批準了作戰計劃。

德國人顯然注意到了紅軍的調動。9月29日晨開始,德軍以4個步兵營在“虎”配合下,衝擊蘇軍第33步兵軍陣地。每次衝擊前,都要動用火炮迫擊炮轟擊。這顯然是戰鬥偵查。

10月1日,蘇軍三個集團軍開始全線進攻。

崔可夫的進攻組織得非常複雜:步兵衝擊前,大炮首先轟擊了德軍的第一道壕塹和已經測定的火力點,然後突然轉向第二道壕塹。蘇軍士兵乘機急衝向反坦克壕塹,然後就地臥倒並挖掘單兵壕。

德軍以為蘇軍會繼續衝鋒,趕緊進入壕塹阻擊。蘇軍炮火卻再度轉到第一道壕塹,給予德軍重大殺傷。待蘇軍炮火轉向縱深,蘇軍士兵又爬起來衝過反坦克壕溝。炮火則再度回到第一道壕塹。能夠進行這樣複雜的衝擊,崔可夫的士兵的確是不愧於近衛軍的稱號。

經過近一個小時炮擊,德軍遭到很大損失。

一些被榴彈炮直接命中的工事,胸牆、土塊、裝甲帽堡被炸飛。蘇聯士兵則衝入第一道壕塹,與德國人展開肉搏。

但到中午時分,蘇軍的炮彈幾乎耗盡。2時,德國人在“虎”配合下發起了反擊。戰鬥中,德軍88毫米坦克炮對蘇軍的巨大優勢,給崔可夫留下了深刻印象。重甲重炮攻擊之下,蘇軍幾乎被趕了到原陣地,所幸保住了反坦克壕。

10月2日8時,蘇軍在炮火急襲掩護下重新進攻,奪回了一些支撐點,隨後卻在12時受阻。

德軍和昨天一樣,於下午2時發動反擊。坦克排成兩列縱隊,引導著步兵由6公裏正麵衝殺過來。蘇軍以大炮轟擊了一陣,很快又因彈藥不足而停了下來。

10月2日的進攻就這麼無奈的結束了。當天前來視察的華西列夫斯基和馬利諾夫斯基發現,第8近衛集團軍的彈藥不到半個基數,便於19時20分批準其轉入防禦。下一輪進攻預定5-6天後開始。其間彈藥應補充到1-1.5個基數。

經過一周多的戰鬥,德軍在紮波羅熱以工事結合重裝甲戰車的防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曼施坦因又在10月10日,將第16裝甲步兵師調往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西南參戰。紮波羅熱本來不多的兵力再度被削弱。

就在同一天,紅軍發動了新攻勢。10月10日晨7時10分,蘇軍以50分鍾炮擊逐次集中摧毀德軍的火器和支撐點,同時以縱深1.2-1.5公裏的徐進彈幕支援衝擊步兵。硝煙掩護下,蘇聯步兵全力奔向德軍壕塹。

德軍依然不肯認輸,全天僅向第8近衛集團軍就反擊達11次之多。麵對反擊的德國坦克,蘇軍坦克竭力攻擊其側後的薄弱點,而德國人也竭力以正麵對著俄國人;蘇聯步兵則釋放煙霧,然後爬向坦克投擲手榴彈。

當天戰鬥後,蘇方宣稱擊斃2500人,俘虜69人,擊毀火炮19門,火箭炮12門,機槍47挺,汽車和裝甲車7輛。但蘇軍的戰役成果不大,第8近衛集團軍僅在個別方向鍥入德軍防禦1-3公裏。

雖然白天進展不大,崔可夫卻受到步兵以煙霧對付德國坦克的啟發,決定發起夜攻。晚上,德國坦克依然留在前進陣地內,德國步兵也放棄了壕塹,集中在各個支撐點。擁有斯大林巷戰經驗的崔可夫乘機派出強擊分隊,每隊3-5人,帶著集束手榴彈、燃燒瓶和地雷,摸到德軍陣地上去炸毀坦克!黑色的夜幕被衝天的火焰劃破,接著就是德軍機槍發瘋般的吼叫!而這些暴露出來的火力點,又將遭到蘇軍的炮擊。

夜裏取得了戰術成功的崔可夫,白天卻依然進展緩慢。11-12日兩天,炮擊都定在早上8時。由於炮彈不夠,轟擊時間隻有20-30分鍾。

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是,盡管紅軍在紮波羅熱一直苦於彈藥不足,炮火威力並不太強。曼施坦因卻評價其炮擊“威力前所未見”,而直到這時,他才意識到蘇聯炮兵師的存在。看來,不是他的部下誇大了情況,就是曼施坦因自己誇大其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