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一、新的態勢與新的計劃(2 / 3)

A軍級集群:第161、293、355師級戰鬥群。第161偵察營,第241坦克殲擊營,第241炮兵團,第241工兵營,第241野戰補充營B軍級集群:第112、255、332師級戰鬥群,第112偵察營,第112坦克殲擊營,第86炮兵團,第112工兵營,第112野戰補充營。

C軍級集群:第183、217、339師級戰鬥群,第217偵察營,第219坦克殲擊營,第219炮兵團,第219工兵營,第217野戰補充營D軍級集群:第56步兵師殘部(2個步兵團),第262師級戰鬥群,第156偵察營,第156坦克殲擊營,第156炮兵團,第156工兵營,第156野戰補充營。

E軍級集群:第86、137、251師級戰鬥群,第86偵察營,第186坦克殲擊營,第186炮兵團,第186工兵營,第186野戰補充營。

希特勒恢複東線戰鬥力的主要措施,是優先強化裝甲部隊。10-12月,希特勒從西線意大利等地調來了6個齊裝滿員的裝甲師和1個裝甲步兵師。總計超過952輛坦克強擊火炮(含199輛“虎”和“黑豹”)!9-12月,另外調來了2245輛補充坦克和強擊火炮(也包括大量重型坦克)。9月——11月,還調來了新編的第506、509“虎”式重型坦克營(90輛“虎”)。

這一時期,除了新增裝甲師以及補充戰車中的重型坦克外,東線舊的裝甲師也陸續增加新裝備。第16、23、5裝甲師就各獲得了一個“黑豹”坦克營(總計243輛)。第10、20、25裝甲步兵師也編入了坦克營(每營45輛坦克強擊火炮)。

由於大量裝甲部隊和補充坦克的到來,東線德軍的坦克強擊火炮至10月底就恢複為3276輛。12月20日甚至達到3629輛!完全恢複到全盛時期的水平。裝備質量也大大提高,“黑豹”和“虎”增加為699輛,四號長管炮坦克和強擊火炮達2355輛!

1943年秋季以來,東線德國裝甲部隊實力整體依然呈上升趨勢,重型戰車也越來越多。兼以同期紅軍坦克數量下降、質量提升緩慢,德軍在裝甲領域甚至獲得了一些優勢。

但東線最急需的不僅是坦克,巨大的步兵損失也有待彌補。德國人又為東線送來了大批新炮灰。僅1943年7-10月,就有421700人補充給東線陸軍。(根據另一組數據,僅1943年7月1日到9月30日就補充405200人)。

客觀地說,1943年秋季的希特勒對西線頗為關注,擔心美英可能發動偷襲。但迫於東線的緊迫戰局,他還是不得不繼續從西線抽調兵力。庫爾斯克會戰以來的3個月後,基本沒有戰事的西線德軍,陸戰兵力(包括空軍野戰師和黨衛軍)

反而從746000人下降為722000人。此後,除了前述裝甲部隊外,希特勒又從西線調來了一批步兵師(如第384、389、376、76師)。

遺憾的是,大量補充和援兵,非但無法增強東線的步兵實力,甚至連彌補損失都遠遠不夠。

至10月1日,東線陸軍兵力削弱為2658000人,比7月初減少近50萬!

基於德軍的訓練體製,其補充能力也隻能到此為止了。戰事吃緊的1943年,德國步兵基礎訓練卻恢複為16周(近4個月),裝甲兵21周(近5個月)。另外還要在補充營中短期培訓,以熟悉最新的戰場經驗。但這隻是官方標準。實際上,很多士兵僅受訓6-8周(1.5-2個月)

就被緊急送往前線。多數青年軍官的受訓時間也縮短為3個月。

當然,德國補充兵的訓練時間,依然遠遠超過大半沒有受過訓練,或者隻訓練1個月不到的蘇聯補充兵。但問題是,這些新兵既無法取代那些一去不返的老兵,也未必能夠很快適應東線的特有作戰環境。加上數量又不夠,東線的仗隻能是越來越難打。

10月初蘇德雙方戰鬥力評估(粗略):

步兵:

蘇軍9月底在前線有444個步兵、空降兵、騎兵師,49個步兵、滑雪兵、空降兵旅。大致折算為468個師。以每師3600人換算,近17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