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一、新的態勢與新的計劃(1 / 3)

1、上階段的損失

從夏至秋的3個月間,除了東線北段稍微穩定一些外,德國人幾乎在所有方向敗退。前麵已經對這一過程有了詳細介紹,但還是有必要總結一下雙方為此付出的代價:

1943年第3季度,德東線陸軍損失了80-90萬人左右。連同海空軍以及仆從軍等,總損失約100萬左右,其中死亡187858人。

紅軍同期損失了286萬兵力,其中近69萬人死亡。傷亡交換率約2-3倍。

紅軍紅海軍的損失:

1943年第3季度戰場陣亡(包括撤離中因傷死亡)

562604因傷死於醫院111125病死等非戰鬥死亡14413失蹤、被俘115714傷1829666病231139總計28646612、蘇軍增強戰線的努力為了將戰爭維持下去,交戰雙方繼續竭力搜刮家底。紅軍步兵損失最為嚴重。1943年10月,蘇步兵師縮編為6800人。但各師實際平均兵力卻隻有3600人。很多步兵連的實力下降到不足50人。而紅軍一個師每月得到的補充,卻隻有300-1000人。

由於補充不足,從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紅軍對德作戰兵力(月度平均),由680餘萬下降為不到640萬(不含海軍)。兵員總數雖然還相當可觀,新兵質量卻變得過於低劣!根本沒受過訓練的人員據說占到了40.9%!另有26.7%也隻訓練不到一個月,隻有32.4%訓練時間超過1個月以上。

但因為新解放了大量地區,蘇聯又獲得了新的兵源。加上徹底的動員(包括16歲——40歲以上),使斯大林能在1943年下半年把340萬人送往軍隊。未經訓練也毫無經驗的新兵們無疑又會遭受巨大的傷亡。但他們中的幸存者將成為新的戰鬥骨幹。

用大量炮灰來維持進攻威力和速度,並從屍山血海中提煉出最後決戰用的精銳軍團,這就是斯大林的戰略——既殘酷又現實,但也相當實用。

這精銳軍團的核心部分已經逐漸形成了。三個月激戰的尾聲,斯大林就對技術兵種的質量給予了特別的關照。他在8月下旬至9月初撤下了所有坦克集團軍,保住了一批富於實戰經驗的坦克手。這些人見識過“虎”、“黑豹”、“菲迪南德”,以及德國最優秀的同行,敢於也善於與其交戰。

但因為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損失太大,紅軍的對德作戰坦克數從7月至年底減少約一半。1943年9月開始,新型的KV——85坦克被陸續送往前線。這些坦克被編組為突破重型坦克團,每團21輛。據信可以在500-600米距離有效摧毀德軍“新式”坦克。德方根據繳獲的實車測量後獲悉,其正麵裝甲隻有60-75毫米,炮塔防盾95-110毫米。德國坦克可以在更遠距離將其摧毀。KV——85的機動性也相當一般,最高時速隻有42公裏。這種坦克的價值,就是給紅軍提供在較遠距離上擊穿“虎”的可能,但並不等於能夠與對手等量齊觀。也正因為如此,KV——85隻生產了130-148輛。蘇聯人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更大口徑火炮的“斯大林”坦克和新式T——34的開發上。但這兩種坦克與本卷內容沒有什麼關係,暫且不表。

紅軍炮兵在以進攻為主的3個月作戰中也損失較小。因為步兵質量下降,炮兵得到了更大重視。德國人眼中,威力和經驗日益提高的斯大林炮隊正變得越來越可怕。以至於包括曼施坦因在內的大批德國將領,也越來越不願意堅守紅軍炮口下的固定陣地。

3、德軍增強戰線的努力

德軍的絕對損失數雖大大少於蘇軍,卻消耗掉了大部分戰鬥兵員,包括最精銳的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經過3個月血戰,原本齊裝滿員的“帝國”、“骷髏”、“維京”師,每師平均隻剩25輛坦克和12輛強擊火炮,裝甲步兵營隻有100人左右。但這些師因為得到優先補充,實力恢複較快。從秋季至年底,還被陸續改編為裝甲師。

國防軍的老牌精銳也僅有殘山剩水。9月中,第18裝甲師隻有4個營,每營約130人。7月1日——9月30日,該師僅軍官損失就包括:一位團長,10位營長,83位連長,100名其他軍官。9月29日,第18裝甲師被撤消。在其基礎上開始組建德國版本的炮兵師。

至10月初,東線德軍有36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1個裝甲步兵師由於損失慘重,被降格為師級戰鬥群或殘缺師。為了使殘破的部隊保持戰鬥力,11月2日,德軍將其中14個師合編為5個所謂“軍級集群”,每個集群相當於一個師的實力。其中,南方集團軍群建立了A、B、C軍級集群,中央集團軍群組建了D、E軍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