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三、曼施坦因北翼動搖(3 / 3)

部署變更:北麵第17軍,撤到紮波羅熱,並將交給第1裝甲集團軍。第6集團軍其餘兵力交給A集團軍群。

第1裝甲集團軍撤退目標:從紮波羅熱和第聶伯羅彼得羅斯克之間撤過第聶伯河,接管紮波羅熱——克列緬丘格以東正麵。渡河後,放棄第聶伯羅彼得羅斯克橋頭堡。固守紮波羅熱。第40裝甲軍(2個裝甲師,1個裝甲步兵師,1個黨衛軍騎兵師)集結在第聶伯河以南,充當機動預備隊,以轉到集團軍群左翼,這個舉措和希特勒死守紮波羅熱的指示有所衝突。

第8集團軍撤退目標:渡河地段,為克列緬丘格——切爾卡瑟。裝甲主力集中於左翼。

變更部署:將接手第4裝甲集團軍第24裝甲軍。右翼撤退到第聶伯羅彼得羅斯克,交給第1裝甲集團軍。

第4裝甲集團軍撤退目標:保證第24裝甲軍從卡涅夫渡河;主力從基輔渡河,保障與中央集團軍群的連接。

資料依據:《失去的勝利》、《巴巴羅薩到柏林》,《蘇聯軍事大百科全書》附圖,《蘇聯地圖集》

1943年9月15日,曼施坦因經希特勒許可,下達了向第聶伯河撤退的命令,並規定了各集團軍撤退後的防禦任務:

最南部的第6集團軍,將控製梅利托波爾和莫洛奇納亞河,以防止蘇軍從這裏斬斷克裏木德軍退路。為此,該集團軍的主力將移交給A集團軍群;雖然曼施坦因不太樂意,但根據希特勒的要求,第1裝甲集團軍應堅守紮波羅熱橋頭堡。這個橋頭堡不僅掩護著至關重要的克裏沃伊羅格——尼科波爾的鐵鎢礦區,而且維係著A集團軍群北部側翼的安全;第8集團軍防禦克列緬丘格和切爾卡瑟方向;最北部的基輔方向,受到曼施坦因的特別重視,將由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防衛,以防止紅軍從這裏實施大規模迂回。

曼施坦因同時要求,德軍在撤退過程中,“各集團軍……隻要有可能,就應與進攻敵軍進行戰鬥,以削弱敵人的進攻銳氣並贏得後撤時間”。

至此,德軍向第聶伯河的撤退已成定局。曼施坦因希望在這次撤退後,能夠借助第聶伯河寬闊的河麵和高聳的西岸峭壁,為他破敗的集團軍群提供暫時的避難所,以逃避紅軍強大鋒芒的重擊!

但此時距離第聶伯河防線完成尚有2個月時間。這意味著曼施坦因撤退到第聶伯河後,將隻能依托一些支撐點實施防禦。而這些支撐點最堅固的部份,很多還是德軍渡河後就要放棄的橋頭陣地。可曼施坦因急於奪路而逃,一時也管不了這麼許多,隻好寄希望於希特勒能給他更多的炮灰和坦克用來填塞戰線。

第聶伯河與德軍防線第聶伯河,蘇聯歐洲部分第二大河,僅次於伏爾加河。而據1954年蘇聯內務部測繪總局《蘇聯地圖集》,則為全蘇第十四大河。全長2285公裏,流域麵積50.3萬平方公裏。

曼施坦因1943年秋季依托的基輔至紮波羅熱一線,屬於第聶伯河中遊,長555公裏(一說621公裏)。下遊從紮波羅熱至河口,長325公裏(一說331公裏)。

中遊寬度,基輔以南1943年為200-1200米;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約2000米;中下遊個別地段甚至寬達3500米,深12米,流速2米/秒。加上西岸高峻陡峭,東岸低緩,非常有利於德軍防禦。

但由於1941年第聶伯河水電站被炸毀,河流也發生了一定變化。過去是島的地方成為了半島,一些支流和河灣因水位下降而消失。某些地段,灌木叢林甚至長到了河邊,便於隱蔽兵力。

根據規定,第聶伯河屬於“東方壁壘”的重要設防地區,沿著河岸應構築連貫嚴密的防線,將各支撐點和抵抗樞紐,用壕塹和交通壕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防禦體係。

但由於前述種種耽誤,至秋季,防線尚未完成,預定完成時間是10月底或11月中。德軍撤退前後,根據蘇方的評估,多數河段僅有支撐點防禦。隻有在一些固定渡口,構成了由壕塹連接的堡壘體係。在曼施坦因的縱深內,這樣的堡壘體係主要修築於紮波羅熱、第聶伯羅彼德羅夫斯克、克列緬丘格、基輔。這些陣地多數是征用當地民工構築起來的。

《蘇聯地圖集》、《蘇聯軍事大百科全書·軍事地理》、《1943年蘇軍強渡第聶伯河的工程保障》、《失去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卷七,《蘇德戰爭》、《裝甲戰役——勞斯將軍的東線回憶》

曼施坦因的撤退命令雖然下達於9月中旬,但撤退跡象在月初就已經相當明顯。德軍甚至在白天撤離部隊,極端情況下甚至出現了1000-2000輛汽車的龐大車隊,排成2-3行沿著同一道路行駛。一些鐵路樞紐內竟集中了50輛以上的運兵列車。

這樣明顯的撤離,當然無法逃過俄國人的偵查。9月7日,蘇副總參謀長就致電各方麵軍,要求集中空軍實施打擊。

幾乎同時,斯大林也給各方麵軍下達了行進間強渡第聶伯河並奪取右岸登陸場的指示。

如曼施坦因所擔心的那樣,俄國人的重點目標正是他北翼的基輔方向。9月6日,斯大林就要求沃羅涅日方麵軍沿著羅姆內、普裏盧基、基輔的路線進軍;其北麵取得重大突破的中央方麵軍,也將指向基輔。他們最強有力的對手,將是德第4裝甲集團軍。

稍南一些,科涅夫的草原方麵軍應進攻波爾塔瓦、克列緬丘格方向,打敗德第8集團軍。

頓巴斯方向作戰的2個方麵軍:西南方麵軍指向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紮波羅熱方向,對付德第1裝甲集團軍;南方麵軍指向莫洛奇納亞河,企圖擊潰德第6集團軍,以推進到第聶伯河下遊,堵住克裏木德軍A集團軍群的退路。

為激勵前線部隊,斯大林還在9月9日發布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命令:對強渡傑斯納河,或者類似河流的指揮員,授予蘇沃洛夫勳章。

強渡斯摩棱斯克以下第聶伯河的兵團和指揮員,則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戰場態勢瞬息萬變。蘇各方麵軍除了領受上述任務外,並沒有更多時間製定詳細周密的計劃,就尾隨著德軍開始了迅猛追擊。他們和撤退的德國人有著同樣的目標——第聶伯河!

3 撤退與追擊:向第聶伯河的賽跑

1943年9月中下旬,追擊紅軍和撤退德軍,同時湧向第聶伯河。此時斯大林表現的相當老謀深算。早在8月底,他就扣住了不少增援部隊。

9月初,又把全部5個坦克集團軍調入最高統帥部預備隊進行補充。

斯大林的意圖非常明顯:已遭到嚴重削弱的坦克部隊,對有組織撤退的德軍實施追擊,未必能占到太大便宜。倒不如暫時調離戰線,補充好人員和裝備,待紅軍推進到第聶伯河後,再以新銳力量猛擊立足未穩的德軍,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看起來,斯大林在獲得主動權後,表現要比一心隻想撤退和要援兵的曼施坦因沉著得多。

由於蘇聯坦克集團軍撤離,留在前線的紅軍坦克部隊實力也不很強,給曼施坦因減輕了不少壓力。盡管如此,德軍的撤退工作依然艱巨。

除了奧庫寧諾沃的一座浮橋外,第聶伯河上的永久橋梁非常有限。按照德國將軍勞斯的說法,第1、4裝甲集團軍和第8集團軍平均隻有一座完好橋梁可用,再就是指望一些載重12噸的渡輪。而修建新橋,德國人至少需要2個月時間。

這迫使曼施坦因的3個集團軍(不包括給A集團軍群的第6集團軍),必須集中在5個渡口的方向: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克烈緬丘格、切爾卡瑟、卡涅夫、基輔。而在其他地段,則隻能部署少量後衛兵力。

根據蘇方證實,在主要渡口方向,由於德軍兵力強大抵抗激烈,紅軍進攻速度每晝夜隻有5公裏以下;但在其他方向,卻可以達成15公裏。

正是這每天10公裏的差距,決定了在曼施坦因撤過第聶伯河,然後全麵展開占領西岸陣地前,紅軍將有時間穿越德軍之間的巨大空隙,提前控製西岸的很多地段。用曼施坦因自己的話說,俄國人將可以“為所欲為”!

在這個過程中,德軍4個撤退集團軍和紅軍5個追擊方麵軍間的戰鬥,依然極其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