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排斥的羅科索夫斯基曼施坦因對其北翼的形勢最為關注。在基輔以北,曼施坦因自己的第4裝甲集團軍左翼,和毗鄰的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第2集團軍等,已經被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麵軍打得潰不成軍。羅科索夫斯基是否可以圍住曼施坦因的左翼並奪取基輔,關係著德軍整個撤退行動的成敗。
但在9月中旬後,這裏的形勢發展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羅科索夫斯基自9月15日以第60集團軍占領涅任後,雖然打開了通向基輔的大門,但這裏和第聶伯河的距離還有一百公裏。而且由於中央方麵軍前進太快,其南麵的沃羅涅日方麵軍右翼還處於羅姆內、洛赫維察一線,落後了100-120多公裏。這迫使第60集團軍展開大批兵力掩護側翼,攻擊力量大為削弱。
鑒於中央和沃羅涅日方麵軍的嚴重脫節,9月下旬,斯大林取消了中央方麵軍向基輔進攻的任務,將作戰分界線向北移動。這樣一來,中央方麵軍的主要作戰方向,就從南麵的基輔,變成了北麵的切爾尼戈夫。該城與第聶伯河的距離約40公裏。
這是一個頗受爭議的決定。斯大林大概認為,中央方麵軍過分孤軍深入,可能會遭到裝甲重兵的反擊——這是曼施坦因的老手法。與其冒著個風險,不如先在北麵打好基礎,甚至可以阻斷曼施坦因從那裏獲得援兵的通道。
除了戰術考慮外,斯大林還必須擺平人事關係。上述決定據說就來自朱可夫和赫魯曉夫的建議。朱可夫當然希望攻克基輔的榮譽,僅屬於由他協調的沃羅涅日方麵軍。在這些問題上,紅軍將領們往往都是斤斤計較的。為此,當羅科索夫斯基許可第60集團軍攻占本屬沃羅涅日方麵軍戰區的普裏盧基後,斯大林還發出了警告。
從德國角度看,雖然曼施坦因當時在北翼的實力還不強(他最強的坦克部隊還在中部),但在這裏集結重兵並發動反擊,卻一直是他的努力方向。希特勒承諾給他的第59軍,也終於從中央集團軍群第3裝甲集團軍調了過來,交給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用以強化其最北翼防線。9月中旬,該軍下屬有第8裝甲師和第217步兵師,後者來自北方集團軍群。而隨著援兵的陸續抵達,以及曼施坦因其他部隊的撤退,可以機動至此的兵力無疑會持續增加。
由此分析,斯大林的決定,雖然有過度謹慎的嫌疑,卻也的確是最保險的做法。而且這還產生了另外一個後果:曼施坦因注意到蘇軍在基輔以北兵力不強,對這個方向也有所忽視。這給未來的戰局變化埋下一個大大的伏筆。
2、挺進第聶伯河
羅科索夫斯基雖不甘心放棄基輔,但也隻能照此辦理。根據新任務,他決心把原方麵軍右翼的第13集團軍調來加強左翼攻勢,打垮德軍新的第59軍;第61集團軍(9月7日新編入中央方麵軍)則被投入第65、13集團軍之間,指向切爾尼戈夫。
9月18日,普霍夫中將率第13集團軍完成320公裏行軍,前出切爾尼戈夫東南35-45公裏,對德第59軍及其2個師擺開了陣勢。第13集團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曾以頑強抵抗阻止了莫德爾第9集團軍的進攻,堪稱紅軍精銳。
羅科索夫斯基賦予該集團軍的任務是:沿傑斯納河左岸進攻,於9月22日進抵該河下遊切爾尼戈夫以南,從切爾尼戈夫(不含)、莫羅夫斯克地域渡河。然後向西推進,最晚於9月26日進抵第聶伯河,並奪取對岸登陸場。近衛強擊航空兵第2師負責支援這次行動。
但普霍夫中將本人的野心更大。他把任務完成時間提前4天,預定9月18日日終抵達傑斯納河,9月22日進抵第聶伯河。為此,他以第28、近衛第17軍為第一梯隊;第15軍為第二梯隊,並預定在抵達傑斯納河後投入戰鬥。
9月18日6時,第13集團軍開始進攻,進展極其順利,很快趕走了當麵的2個德國師。當天日終就如期於切爾尼戈夫地域抵達傑斯納河,切斷了基輔——切爾尼戈夫公路。但在第13集團軍右翼,蘇第61集團軍卻被德軍阻擋,與第13集團軍之間形成50公裏缺口。
德第2集團軍乘機在切爾尼戈夫集中了第2、12裝甲師,第203警衛師。總計16000人,60輛坦克,150門火炮。第13集團軍如果繼續向第聶伯河推進,其右翼和後方就將陷入這三個德國師的威脅之下。
普霍夫決心就地吃掉這股德軍,並拿下切爾尼戈夫這個第聶伯河附近的重要交通線,反過來威脅退卻的德軍第2集團軍側翼。
任務由右翼第28步兵軍執行。除了一個迫擊炮團外,普霍夫把集團軍幾乎全部加強火器都給了這個軍,包括:第129坦克旅、第19近衛加農炮團、第874反坦克炮團、第476迫擊炮團、第1287高射炮團、1個工兵營。強擊航空兵第2師也將予以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