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德軍援兵和突入蘇軍,在55公裏狹窄正麵遭遇!持續四天激戰,蘇方投入第31近衛步兵軍(第4、34、40步兵師),第4近衛騎兵軍,第4近衛機械化軍,德方投入包括第13裝甲師在內的3個師。
蘇軍贏得了遭遇戰的勝利,並於8月23日攻占了阿姆夫羅西耶夫卡,將霍利德一分為二。
蘇機械化軍先頭自進攻開始以來,五天內推進了60公裏。已經對塔甘羅格德軍後方構成重大威脅。為了加快進攻速度,托爾布欣決定成立騎兵機械化集群,包括第4近衛機械化軍和第4近衛騎兵軍,由騎兵軍長吉裏欽科少將指揮。集群的任務是向南突擊,迂回德第29軍後方。
4、德軍撤退
霍利德第6集團軍麵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曼施坦因稱其為“空前的危機”。他向希特勒告急,要求大量增援,否則就要“縮短戰線”——也就是說撤退。
希特勒趕忙親赴烏克蘭,於8月27日在文尼察“狼人”大本營接見曼施坦因。他要求全線堅守到“敵人確信其進攻已無所收效為止”。
可曼施坦因已經“集中了火力”。他本人,加上集團軍司令,甚至還有軍長和師長各一位,圍著希特勒,不斷強調他們兵力不足,北翼第8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也無法長期支撐。因此,頓涅茨是肯定保不住了。要避免這種局麵,就必須給他12個新師,並從平靜地段調動兵力來替換疲憊部隊。
希特勒耐著性子聽曼施坦因的說辭。他當然不願意放棄頓涅茨,所以隻能選擇抽調援兵。問題是東線幾乎沒有什麼地段是平靜的。8月28日,克盧格來談了一次,也沒有實質性表示;北方集團軍幹脆表明一個師也調不出來。
霍利德在前線已經支撐不住了。由於蘇軍快速集群的迅猛南下,他的第29軍極有可能被圍在亞速海沿岸。加上蘇空軍和亞速海區艦隊的活動,從海路撤退幾乎沒有可能。霍利德隻得在8月30日放棄塔甘羅格,命令第29軍向西突圍。
同一天,增援而來的第9、17裝甲師和第258步兵師向東采取行動,策應了這次突圍。
8月31日,曼施坦因自作主張,允許第6集團軍撤退到“烏龜”陣地——斯大林諾南部,卡利米烏斯河西岸的非築壘防禦陣地。當晚,希特勒也授權曼施坦因讓第6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右翼撤退,當然必須是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9月3日,希特勒又下令,必須無條件堅守“烏龜”陣地。同時對還能控製的地區進行徹底破壞。
但曼施坦因也確實沒有多少辦法了。由於霍利德的崩潰,其北麵馬肯森的戰線也瀕於失敗。
9月初,他的右翼被蘇第3近衛集團軍突破,並於9月2日丟掉了利西昌斯克。馬利諾夫斯基大喜過望,立刻將第1近衛機械化軍和第23坦克軍從右翼調往利西昌斯克發展戰果!紅軍一路猛進,9月8日奪取交通樞紐紅軍村。第二天,紅軍坦克大膽機動,深入德軍縱深,一舉奪取紅軍村西南的恰普利諾。
馬肯森的第1裝甲集團軍縱深被蘇聯坦克攪了個稀爛,防禦體係陷於癱瘓。9月10日,他戰線中北部的重要交通樞紐巴爾文科沃也落入紅軍手中。
托爾布欣也不甘落後,將第2近衛機械化軍投入戰鬥,繼續對霍利德窮追猛打。其第5突擊集團軍在第2近衛集團軍配合下,於9月8日解放頓巴斯州首府斯大林諾。當天,斯大林發布國防人民委員命令,祝賀南方方麵軍和西南方麵軍在頓巴斯的勝利。2天後,地麵部隊又和亞速海區艦隊的登陸兵一道,解放了鋼鐵中心馬裏烏波爾。
在紅軍的巨大壓力下,德第1裝甲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不斷撤退。曼施坦因在頓巴斯的失敗已不可避免。與此同時,他的北翼也在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