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一、實力對比、紅軍戰略、第聶伯河(2 / 2)

“城堡”戰役開始後,希特勒很快感到形勢不妙。還在勝負未定的1943年7月8日,就決心加速防線的構築。8月12日,陸軍總部下達了關於“東方壁壘”的正式命令(元首第10號命令)。根據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的建議,“壁壘”以第聶伯河為主要屏障。由南至北,經克裏木半島東岸、莫洛奇納亞河、第聶伯河中遊西岸、莫吉廖夫、維捷布斯克、波洛茨克、西德維納河。

防線位置遭到了各方麵的反對,並開列了一堆損失清單:

德國空軍和國防軍統帥部認為,新防線將導致蘇聯飛機逼近德國本土,允許紅海軍重返新羅西斯克海軍基地,威脅克裏木的運輸,使德國和羅馬尼亞、土耳其、保加利亞關係惡化。德方還將喪失32個前進機場,使空襲烏拉爾工業區,以及高爾基、薩拉托夫、格羅茲尼的計劃難以為繼。1943年夏季,德國空軍曾對上述一些地區實施過轟炸(詳細見上一卷)。

經濟上,頓涅茨盆地的煤和糧食將回到俄國人手中;失去紮波羅熱水電站後,尼科波爾的錳礦和克裏沃伊羅格鐵礦也無法開采;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的工業設施都將失去意義。

北方集團軍群和德國海軍同樣反對:屈希勒爾直接拜見希特勒,指出撤退到新防線,雖然可以節省出9個師供給其他戰線,卻也意味著在列寧格勒多年的戰果毀於一旦,大批德軍的墳墓將留給俄國人。德國海軍則擔心,蘇聯海軍將危及波羅的海的德國潛艇人員訓練和瑞典的礦石運輸。希特勒本人也害怕芬蘭會因此變卦背叛。

經過討價還價,出於控製芬蘭灣,阻止蘇聯艦隊進入波羅的海的考慮,防線北段被建議收在維捷布斯克、涅韋爾、普斯科夫、楚德湖和納爾瓦以東。在希特勒本人的關注下,第聶伯河東岸的紮波羅熱也必須防守。

和防線位置相比,構築進度和竣工時間更讓人關心。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和托特組織又發生了矛盾。他拒絕由後者的工程人員指揮修築,對於鋼筋混凝土的永備大型工事也沒有興趣,而更傾向於土木陣地。9月4日,蔡茨勒又在指示中強調,應將防線以東25英裏內的全部居民趕走,“東方壁壘附近必須變成一片荒原”。

在爭吵和扯皮中,防線的完成遙遙無期。蔡茨勒希望能在10月底完工。南方集團軍群後方地域司令部則規定為11月15日。

資料依據:《希特勒戰爭密令全集》、《希特勒與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卷七、《失去的勝利》、《蘇德戰爭》、《蘇聯軍事百科全書》

1943年夏秋,基輔總方向上的曼施坦因,麵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布良斯克以南,納夫利亞至塔甘羅格戰線上,紅軍展開了最強大的重兵集團。

其中,中央方麵軍(羅科索夫斯基大將)、沃羅涅日方麵軍(瓦圖京大將)、草原方麵軍(科涅夫大將),指向紮波羅熱以北至基輔的第聶伯河中遊。

第聶伯河下遊和克裏木方向,則展開了西南方麵軍(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南方麵軍(托爾布欣上將,9月21日晉升大將)。他們直接威脅著頓巴斯資源地區。

上述5個紅軍方麵軍,總計兵力263.3萬人、火炮和迫擊炮51200餘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餘輛、作戰飛機2850架。

這個蘇聯重兵集團的主要壓力,都落在了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身上。能夠幫他分擔的,隻有中央集團軍群的第2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一部分兵力。

庫爾斯克會戰前,曼施坦因的集團軍群是一個令人羨慕的龐大軍團,擁有80多萬精兵強將和約2000輛戰車。但經過戰場上2個月的消耗,曼施坦因的作戰師雖然增加到了52個,卻隻有24個師的實力。即使加上中央集團軍群側翼,德軍也隻有62個師,100萬左右兵力。

曼施坦因的戰車總數依然很多。但可以立刻投入戰鬥的,在9月7日隻有257輛坦克和220門強擊火炮。同一時期,北方集團軍群隻有7輛可動戰車;中央集團軍群199輛。

曼施坦因最擔心他的北翼——第聶伯河中遊的基輔方向。贏得庫爾斯克勝利的3個蘇聯方麵軍正向這裏推進過來。曼施坦因害怕蘇軍會從這裏實施大規模迂回,包圍他的集團軍群。

但曼施坦因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南翼——剛剛擊退和遏製紅軍不久的北頓涅茨河和米烏斯河防線,卻更早陷入崩潰。頓巴斯資源地區岌岌可危!

8月20日夜間,曼施坦因報告南方集團軍群兵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