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一、實力對比、紅軍戰略、第聶伯河(1 / 2)

1、戰爭主動權的易手與斯大林的新計劃1943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紅軍頂住了德軍的密集裝甲突擊,進而消除了庫爾斯克南北的德軍奧廖爾和哈爾科夫突出部。

遭此大敗,東線德陸戰力量(含空軍野戰師和武裝黨衛軍)至9月1日已經衰減為2676000人。即使再湊上仆從軍和海空部隊,總員額也不過400萬左右。坦克強擊火炮僅剩2798輛。其中,坦克可用率隻有31%,強擊火炮48.3%。

紅軍雖然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其1943年第三季度平均總兵力(含海空軍)卻依然保持在700萬左右,握有巨大優勢。

但蘇軍一線兵力缺額嚴重。步兵師員額隻有5000-6000人。隻有一些近衛步兵師保持在7000人左右。為了彌補步兵損失,蘇聯人甚至將炮組由9人縮減為6人。

戰場態勢的巨變和力量天平的傾斜,使東線戰爭的主動權,終於落到了俄國人手中。

以何種方式來利用這種主動權,斯大林和他的統帥之間卻存在著分歧。

在目標上,他們觀點一致:紅軍下一步應向東線中部和南部發起主要攻勢,爭取打到白俄羅斯東部和第聶伯河。在第聶伯河以及南部戰線贏得勝利,更是重中之重的首要目標。

但職業軍人朱可夫,希望在左岸烏克蘭實施大規模合圍。紅軍應從哈爾科夫和伊久姆出發,向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紮波羅熱實施深遠突擊,以包圍頓巴斯德軍集團。

日期8月31日政治領袖的斯大林,卻不認為紅軍的實力足以實現朱可夫的計劃,更不認為有充裕的時間準備大規模的合圍。

為了維持蘇聯的軍工生產規模,斯大林現在急於奪回頓巴斯和左岸烏克蘭的資源。因此,進攻速度在他戰略中成為了決定性因素。而為了獲得速度,蘇聯各方麵軍,就應同時發起聲勢浩大的正麵攻勢,逼迫遭到削弱的德軍迅速撤退。

從戰術層麵看,快速全麵推進,將使德軍顧此失彼。德國人拿手好戲的裝甲反擊也無從發揮,更沒有時間在縱深構築完善的防禦工事。

朱可夫沒有固執己見。事實上,斯大林的戰略,的確比實施大合圍保險的多。1943年8月25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斯大林再度要求,務必采取一切措施,以最快速度奪取第聶伯河和莫洛奇納亞河,阻止德軍破壞頓巴斯和左岸烏克蘭。當朱可夫呈上要求增援的數據後,斯大林用藍鉛筆把請求規模縮減了30-40%。其餘的人員和裝備,他要等到蘇軍接近第聶伯河後再發給。斯大林很清楚,第聶伯河才是決戰場!

2、希特勒的東線屏障:“東方壁壘”

由於戰局的惡化,希特勒也關注起了戰線後方的第聶伯河。8月12日,他下令沿該河構築預備防線——“東方壁壘”。整個防線,北起納爾瓦河,然後向南延伸,經維捷布斯克、奧爾沙、索日河、第聶伯河、莫洛奇納亞河。

但新防線要到10月底或11月中旬才能完工。而在河的東岸,實在有太多德國人不願放棄的東西——主要是煤和糧食。

另外,希特勒雖然無法探知斯大林的詳細計劃,卻也能感到這些資源對俄國人同樣、甚至更為重要的意義。考慮到蘇軍遭受的慘重損失,如果不能獲得這些資源,是否還能保持高額軍工產量,無疑也是希特勒所懷疑的。他甚至在8月下旬表示:即使德軍被迫撤退,也必須先把頓巴斯破壞一番,以防蘇聯人獲得一個“重要的經濟陣地”。

出於種種考慮,希特勒暫時不打算授權前線部隊撤到“東方壁壘”。放棄奧廖爾和哈爾科夫後的中央和南方集團軍群,依然堅守著韋利日、多羅戈布日(斯摩棱斯克以東)、布良斯克、蘇梅、北頓涅茨河、米烏斯河一線。分別掩護著斯摩棱斯克和基輔兩大戰略方向!A集團軍群繼續固守庫班橋頭堡。8月19日,南方集團軍群後方地域司令部還特別指示,不得因為後方防線的構築,引發部隊的撤退騷動。

但東岸德軍——尤其是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到底還能支撐多久呢?

“東方壁壘”所謂“東方壁壘”(ostwall),也被稱為“黑豹陣地”(panther-stel-lung)。即德軍的東線縱深防線。據稱1943年春季就決定構築,卻一直進展遲緩。曼施坦因將此歸咎於西線占用了大量工程材料,西頓也附和這種說法。戴維·歐文卻認為,由於東線鐵路一直忙於輸送進攻兵力和武器,並沒有餘力運輸防禦材料。就這一點而論,真正影響防線構築的,或許正是曼施坦因本人。因為在1943年春夏季,東線的主要運力,幾乎都被他的“城堡”所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