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二、夏天的回音(2):米烏斯河——北頓涅茨河之戰(1 / 3)

1943年夏季的插曲,另一個重要的章節發生在庫爾斯克戰線以南:德第1裝甲集團軍防禦的北頓涅茨河和第6集團軍的米烏斯河防線。對峙蘇軍分別為西南方麵軍和南方麵軍。

斯大林決心在這個方向發動牽製性進攻。這樣做有兩個考慮:第一,這段戰線掩護著希特勒最為重視的頓巴斯資源地區和第聶伯河前方;第二,部署於此的兩個德國集團軍,都屬於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右翼。隻要對他們動手,曼施坦因就無法坐視不管,必定對庫爾斯克戰局產生直接影響。

另外,通過審視蘇軍當年的進攻計劃,我們還不難發現,俄國人的目的並不僅限於牽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甚至打算奪回頓巴斯,一口氣打到第聶伯河。

由於蘇軍大張旗鼓的實施戰役準備,使當時還在進攻庫爾斯克的德軍無法安心。希特勒因此甚至扣住了曼施坦因的戰役預備隊——第24裝甲軍。曼施坦因雖然對此大為不滿,但隨著“城堡”的勝利前景越來越渺茫,他也不能坐視右翼所麵臨的嚴重威脅。

1.蘇軍攻勢(1)米烏斯河防線麵臨蘇軍威脅的曼施坦因右翼,最南部就是米烏斯河防線。這條河本身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天險,據說隻有50米寬,而且很淺。但通過西岸的高地,德軍可以清楚地觀察蘇軍的動向。

依托米烏斯河,德國人用6個月時間構築了相當堅固的陣地。前沿遍布鐵絲網和雷場,構築有大量鋼筋混凝土和土木工事。防線內的河流沿岸也有預設陣地。但米烏斯河陣地也有缺點。在一些地段,據說因為岩石較多,很難把壕塹挖得很深。

米烏斯河的防禦任務,由德第6集團軍負責。眾所周知,老的第6集團軍年初就在斯大林格勒被紅軍吃掉了。現在這個第6集團軍,則是3月份重新組建的。司令官是霍利德將軍。冬季危機中,他是幫助曼施坦因渡過難關的大功臣之一,因此深受信任。

東線——決戰第聶伯河截至1943年7月17日,霍利德指揮著11個師。其中10個步兵師分屬三個軍:第4、17、29,由北向南展開於一線。霍利德掌握的機動兵團,隻有第16裝甲步兵師(40輛坦克)。另有第209、210、236、243、277強擊火炮營。總計起來,霍利德有200輛左右戰車。其裝甲實力是南方集團軍群4個集團軍中最弱的。

把霍利德趕出米烏斯河的任務,被交給了西南方麵軍司令托爾布欣上將。為此動用的兵力,據稱多達27萬人和661輛坦克自行火炮。其坦克力量對霍利德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托爾布欣4個月前才晉升為方麵軍司令員。

米烏斯河之戰是他第一次指揮方麵軍進攻,對其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基本思路是從中部突破德軍防線。為此,在羅韋尼基西南地域,集中了突擊第5集團軍和第28集團軍。

根據計劃,2個集團軍突破一線後,將繼續推進,突向阿爾喬莫夫卡、烏斯片斯卡亞、費多羅夫卡方向。如果順利的話,由北南下的紅軍,將迂回和包圍霍利德的後方,並奪取塔甘羅格。

為了支持這次攻勢,托爾布欣在第二梯隊還部署了近衛第2集團軍。該集團軍將增強紅軍的突擊力量,加快突向西南的速度,並切斷德軍西退之路。

為了牽製德軍,托爾布欣還在兩翼安排了輔助突擊:右翼為第5l集團軍一部,左翼是第44集團軍。

由於戰役本身就有牽製德軍的意圖,蘇軍的準備毫無掩飾,在德國人眼皮子底下大搖大擺地進行著。大炮和彈藥擺放在露天,夜裏坦克和汽車開著前燈行駛,電台肆無忌憚地用明碼談論著進攻計劃的細節。7月15日,德國偵察機也發現了蘇軍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集結。

此時,曼施坦因的“城堡”基本宣告失敗。

沮喪的他終於在7月16日晚上批準將第23裝甲師派給霍利德。但這隻是個預防性命令。

可到了第二天,俄國大炮已經對著霍利德開火了!

(2)突破1943年7月17日,蘇軍以慣常的炮擊和空襲宣告進攻開始。德第6集團軍作戰日記一反常態,對這次炮火準備給予高度評價:紅軍的炮兵不僅威力增強,也表現出了豐富的經驗,能夠製定出混合使用重炮、野戰炮、迫擊炮、火箭炮的整體炮擊計劃,還懂得和德國人一樣利用徐進彈幕掩護步兵。

德國人的好評當然不是白給的:他們的一線步兵營在蘇軍的火攻下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冰雹一般的炮彈覆蓋了他們的陣地。

拂曉,蘇軍開始推進。他們在南北側翼的輔助突擊,並沒有給德國人造成太大威脅。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戰線中央的德米特裏耶夫卡——斯捷潘諾夫卡方向。在這個地段,對抗雙方為:蘇第5突擊集團軍;德第17軍第306、294步兵師。

在坦克配合下,稠密的紅軍步兵隊形發起衝擊,企圖從德軍兩個師的接合部殺出一條通道。

很快,他們遭到炮擊後“蘇醒”過來的德軍凶猛的火力阻截。分屬於第294、306步兵師的第513、581步兵團的機槍手拚命掃射;壕塹後方,德軍迫擊炮和大炮也不斷轟擊。但應對地麵衝擊的同時,德國人又遭到紅軍的空中打擊。100多架飛機遮蔽了天空,無情地壓製著地麵對手的反抗。死傷慘重的德軍一線營終於招架不住,防線被撕開了口子。

蘇第2近衛機械化軍隨即被投入戰鬥以擴張勝利。該軍據說有120輛T——34和80輛T——70.

德方記錄第一天實際參戰坦克約150輛。紅色裝甲狂潮來勢洶湧,德軍出動大批JU——87,並以重型反坦克炮和機槍迫擊炮聯合阻擊,才勉強遏製了紅軍的進一步推進。

截至7月17日晚,遭到紅軍主攻的德第17軍戰線被突入了4公裏。盡管失地不算多,該軍的人員傷亡卻大得驚人,僅第294、306步兵師就損失了50名軍官和2061名士兵。而他們宣稱擊毀的蘇軍坦克卻隻有15輛。

第17軍軍長斯奈肯伯格步兵上將確信,如果蘇軍繼續這樣的攻擊勢頭,他的部隊將被壓垮。集團軍司令霍利德趕忙將第16裝甲步兵師(40輛坦克)投入戰鬥。

按照德國人以往的經驗,隻要裝甲部隊投入反擊,遏製俄國人就不在話下。剛進入戰鬥的第16裝甲步兵師似乎也很順利。但好景不長,蘇第2近衛機械化軍100輛坦克壓了過來。形勢迅速逆轉!一番激戰後,德軍損失超過20輛坦克,隻得敗下陣來。

隨著第16裝甲步兵師的敗北,第17軍也被打得潰不成軍,很快丟失了213.9高地、斯捷潘諾夫卡、馬裏諾夫卡等要地。

裝甲反擊的失敗,對霍利德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恰逢7月18日晚,他得到了第一支援兵:

第23裝甲師。這個師有63輛坦克強擊火炮,此時據說有50輛可用。而且還擁有30多輛Ⅳ號坦克。霍利德決心將該師投入戰鬥,以證實第16裝甲步兵師的失敗隻是個不幸的偶然。

7月19日,第23裝甲師向213.9高地發動反擊。德國人驚奇地發現,蘇軍在這個剛剛占領的山頭附近,迅速組織起了強大的反坦克防禦。

在他們的抵抗下,第23裝甲師50輛坦克中的28輛遭到毀傷(10輛徹底損失)。反擊再度失敗。

7月21日,蘇軍將第4近衛機械化軍投入戰鬥,給德國人的危機雪上加霜。當天,第16裝甲步兵師和第23裝甲師,一共隻有31輛坦克可用(13輛為長身管Ⅳ號),雖然還有一些強擊火炮,但總數顯然無法和蘇軍約300輛坦克相比。

但在7月22日,德第24裝甲軍軍部也抵達了戰線。經驗豐富的軍長內林裝甲兵上將,火速利用88毫米高炮和強擊火炮組成了一道臨時防線。前線德軍還發現,由於損失巨大,蘇軍步兵質量正嚴重衰退,隻要把他們和支援坦克隔開,就比較好對付了。

7月22日的戰鬥,使德國人將上述經驗付諸實戰。大量蘇軍坦克脫離了支援,獨自闖入德軍防線,並被誘入反坦克陣地,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第294步兵師和第16裝甲步兵師宣稱擊毀了93輛坦克。由於這次失敗,蘇軍的進攻勢頭受到了遏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