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二、夏天的回音(2):米烏斯河——北頓涅茨河之戰(2 / 3)

德國人為此也付出了相當代價。7月23日日終,第16裝甲步兵師的步兵僅剩下550人。但德國裝甲力量卻得到了恢複。7月23日,有45輛坦克可用(18輛長身管Ⅳ號)。7月24日,第6集團軍4個強擊火炮營共有87輛強擊火炮,其中47輛可用。

(3)北頓涅茨河之戰米烏斯河戰役打響的7月17日,其北麵的北頓涅茨河地區也遭到了紅軍的攻擊!這段戰線上的對峙雙方為:

紅軍馬利諾夫斯基大將的西南方麵軍,由空軍第17集團軍配合;德方馬肯森將軍的第1裝甲集團軍,以及“肯普夫”戰役集群第42軍。

西南方麵軍的進攻,也是對“城堡”牽製行動的一部分。但馬利諾夫斯基的目的卻並不僅限於此。他在伊久姆地域集結了近衛第1、8集團軍,企圖在此實施突破,以南下巴爾文科沃、紅軍村。隨後,方麵軍快速兵團——坦克第23軍和近衛機械化第l軍將沿著相同路線,撲向斯大林諾(頓涅茨克),與南方麵軍北翼會合,從而完成對頓巴斯德軍的大合圍!

另外,為了迷惑德軍,馬利諾夫斯基南翼的近衛第3集團軍,將從利西昌斯克以北的普裏沃利諾耶,向阿爾喬莫夫斯克實施輔助突擊。

雖然製定了目標宏大的作戰計劃,蘇軍將領們卻疑慮重重。他們無法估測可能遭到的抵抗強度,對新戰役隻能抱著嚐試態度。

俄國人的疑慮是有道理的。事實上,他們的企圖早在7月12日就被德方覺察,並判斷出了大致的主攻方向。正是為了應對這一威脅,希特勒才堅持扣住本為“城堡”預備隊的第17裝甲師和黨衛軍“維京”師,總計118輛坦克強擊火炮。

除了這2個機動師外,馬肯森在7月17日還擁有8個步兵師;北鄰第42軍另有3個師。

而在蘇軍進攻方向上,主要是第40裝甲軍和第30軍,總計6個步兵師。

馬肯森的防線也相當堅固。所依托的北頓涅茨一線,陡峭的右岸高於左岸。德軍從這裏居高臨下,構築了2-3道防禦地帶。每個地帶有2道壕塹。第一地帶縱深6-8公裏,每公裏正麵有4個土木發射點,13個露天機槍陣地,9個掩蔽部。

一些火力點設在過去被擊毀的坦克底下,步兵配發了裝甲防盾板。在縱深,德國人依托製高點、居民區和森林邊緣,建立了周圍築有連續塹壕的抵抗樞紐,可以交織出火網以阻擊來犯之敵。

至7月13日晨,馬肯森的部隊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靜候著俄國人的進攻。

1943年7月17日4時50分,蘇軍開始實施持續1小時30分的炮火準備。兩岸頓時被濃煙所籠罩。搭載紅軍先遣營的大舢舨乘機渡河。當風把煙幕吹開時,德軍火力點開始射擊,但隨即就被蘇軍的炮火摧毀。舢舨得以靠岸並將士兵投入對德軍壕塹的衝擊。

在主攻方向,紅軍集結了龐大兵力:第1、8近衛集團軍各有3個軍或9個師。每個集團軍還得到1個突破炮兵師,1個混成航空兵軍,2-3個坦克或自行火炮團的加強。德軍一線兵力無力抵抗。至上午8時,蘇軍奪占了第1、2道壕塹。在先頭部隊的掩護下,俄國人又運來了舟橋,準備將坦克大炮送過河去。

蘇軍繼續推進,所遭受的抗擊卻越來越頑強,而紅軍炮兵射程不夠,也無法提供火力支援。

此時,德國飛機卻活躍起來,對俄國渡口造成了嚴重威脅。到中午時分,紅軍的攻勢受到遏製。

經過7月17日的戰鬥,蘇軍僅楔入德軍縱深約5公裏。近衛第l、第8集團軍在北頓涅茨河右岸奪取了幾個新登陸場。第8近衛集團軍司令崔可夫承認,由於德軍準備充分,紅軍未能達成預定目標。

戰鬥第2日,馬利諾夫斯基將第23坦克軍派給第1近衛集團軍,企圖突破德軍戰術防禦,依然未能成功。7月19日早晨,德國裝甲部隊開始大舉反擊,給予紅軍沉重打擊。德國空軍也連續派出20-30架一組的轟炸機群,不斷轟炸渡口,以阻止紅軍運送援兵、裝備和彈藥。

激戰持續到7月27日。輔助攻勢的蘇近衛第3集團軍幾乎毫無進展。主攻的近衛第1集團軍,也隻是在大加爾熱夫卡、謝苗諾夫卡建立了一個正麵12公裏、縱深2-2.5公裏的登陸場。近衛第8集團軍則將奪占的兩個橋頭堡連為一體,形成正麵25公裏,縱深2-5公裏的登陸場。

為了這點成就,蘇軍蒙受了重大損失。登陸場內的彈藥供應也頗為困難。馬利諾夫斯基知難而退,取消了將第1近衛機械化軍投入近衛第8集團軍攻勢的計劃,命令登陸場部隊就地轉入防禦。

2.米烏斯河反擊(1)霍利德的兵力集結與反擊計劃北頓涅茨戰線雖然趨於平靜,南麵米烏斯河的激戰卻持續到7月底。

在該方向,托爾布欣同樣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即使在主攻地段,他也隻能楔入德軍防線5-6公裏,在斯捷潘諾夫卡、馬裏諾夫卡地域建立起一個不大的登陸場。為此付出的代價是276輛坦克徹底損失,3972人被德軍俘獲。

德國方麵,霍利德也犧牲了大量部下,其第6集團軍在不到2周時間內就損失了15486人。

承受主要攻擊的第17軍和第24裝甲軍傷亡過萬!

但霍利德馬上就要苦盡甘來了。由於“城堡”戰役宣告失敗,曼施坦因在7月下旬已經撤離了庫爾斯克前線,並於7月25日將“帝國”、“骷髏”師和第3裝甲師,派給霍利德的第6集團軍。和第23裝甲師不同,這個軍及其3個師都是德軍公認的頂級王牌精銳,也是此前實施“城堡”戰役的絕對主力!

霍利德可支配的兵力增加為15個師,包括5個機械化師。第6集團軍掌握的戰車,僅可用的中重型坦克就達到258輛,包括15輛“虎”。再加上強擊火炮、輕型坦克,戰車總數約300輛以上。

另外,德軍還擁有大量在修坦克。舉例來說,“帝國”師7月29日可用“虎”為6輛,而“虎”總數卻有22輛。

比較之下,紅軍南方麵軍至7月28日,僅剩284輛可用戰車,且隻有一部分是中重型。登陸場內,第2近衛機械化軍有88輛,第4近衛機械化軍61輛。

手握裝甲重兵的霍利德立刻著手準備反擊。

為此他集中了全部5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並從6個步兵師抽調兵力,構成了4個攻擊集群。

支援火力為144個炮兵連。

盡管有此前第16裝甲步兵師和第23裝甲師反擊失敗的教訓,霍利德依然堅信,隻要從正麵發動一次快速凶猛的裝甲突擊,就足夠把俄國人打得暈頭轉向,迫使他們奪路而逃。另一方麵,登陸場內蘇軍多達十幾個師,霍利德很難一口吃掉,不宜采取從側翼大規模圍殲的戰法。

因此,霍利德將第2黨衛裝甲軍和第24裝甲軍,部署在登陸場中北部當麵,負責主攻斯捷潘諾夫卡和馬裏諾夫卡方向;第17軍和第29軍,分別負責掩護北、南部側翼。

德軍攻擊集群構成(7月29日):

第29軍集群:第294步兵師,第111步兵師1個團,第15空軍野戰師1個營。

當麵為蘇第2近衛機械化軍一部以及一些步兵師。

第24裝甲軍集群:第16裝甲步兵師,第23裝甲師。當麵蘇軍為第2近衛機械化軍和一些步兵。

第2黨衛裝甲軍集群:“帝國”、“骷髏”師,第3裝甲師。當麵是蘇軍第40、34、96近衛步兵師,並得到第4近衛機械化軍支援。

第17軍集群:第306步兵師2個營,第3山地師2個營,第335步兵師1個營,集團軍預備隊第6突擊營。

(2)進攻受挫1943年7月30日7時10分(德國時間),德軍實施了炮擊和空襲。1小時後,地麵突擊隊開始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