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少年論戰(2 / 2)

薛仁貴針鋒相對,一步不讓,說道:“方才將軍自己也說,上天的事誰也不知道。將軍既然不知道上天如何安排,又怎能說韓信靠的是天命取勝?當年楚霸王以不到十萬的烏合之眾對秦軍四十餘萬精銳,破釜沉舟,渡黃河,戰巨鹿,摧枯拉朽勢不可當,軍鋒為天下之冠,當時很多人還說天命在他那裏哪,不一樣被圍垓下,自刎而死麼?世人目光短淺,以為勝者便是天命所歸,而所以製勝者,唯有人事,而非天意。”

王利源羞得麵皮紫漲,說道:“我已經說過了,韓信還是有些本事的,人事加天命,才能打得了勝仗。”眾少年見王利源理屈詞窮卻仍不肯服輸,在底下開始小聲地起哄,為薛仁貴喊好。

“韓信當然有本事,但他的本事在哪兒?屬下以為將軍說得並不確。漢趙井陘之戰,漢所以勝,趙所以敗,竊以為勝負之鑰不在韓信而在張耳。”一個腦袋後麵長著一個大肉瘤的少年站起來說道。

薛仁貴轉向那個少年問道:“兄台怎麼稱呼?張耳是誰啊?”

那少年轉過頭,衝薛仁貴笑道:“小弟王德僉。那張耳??????”他頓了頓,說道:“從前是趙國的國相,楚霸王分封諸侯時,封張耳為常山王。趙國大將陳餘原與張耳交好,後來兩人爭權,就再顧不得什麼交情了?????井陘之戰時,張耳在漢而陳餘在趙,仇人見麵分外眼紅,都恨不得立置對方於死地??????”

“噢,那你何以說勝負之鑰在於張耳,他都做了什麼事?井陘之戰韓信到底是怎麼贏的?”少年們七嘴八舌地問著,沒人再理會王利源,當他如偶人一般,任他一個人在幾案後枯坐。

王德僉說道:“當時趙國有個謀士叫李左車,他和主將陳餘說,漢軍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擋。而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漢軍行數百裏,糧食必在其後。李左車自願請命,要以騎兵三萬從間道絕漢軍輜重,使漢軍前不得鬥,退不得還,不出十日,便能斬韓信張耳兩將的首級於闕下。說起來,他的戰法雖然保守,卻最是穩妥。陳餘覺得他沒出息,二十萬打三萬哪用得著費那麼大的事??????而且隻怕陳餘、李左車二人之間關係也未必怎麼融洽,陳餘若是按照李左車的計策行事,縱然勝了,也顯不出他大將軍的本事來,是以堅決不聽。”

薛仁貴說道:“那這場仗主要是敗在了陳餘身上,和張耳也沒什麼幹係麼?”

王德僉笑道:“沒有幹係?仗還沒打起來,韓信怎麼會知道陳餘不用這一招?他最擔心的就是這個,若是真被人斷了糧道,不但攻不了趙,自己還得帶著這幾萬人想法子逃命??????”

一白白淨淨、眉清目秀的的少年問道:“那最後韓信是怎麼知道的?”

王德僉說道:“用張耳啊。張耳在趙國當過那麼多年的相國,光生死之交就有上百,且都在趙國身居要職,李左車和陳餘又是在趙王大宴群臣時爭論起來的,知之者甚眾,隨便什麼人給張耳遞出話來,對趙國來說都是致命的。”

眾人點頭道:“說得果真有幾分道理。”

王德僉繼續說道:“還不止於此。韓信命二千輕騎偷襲趙軍壁壘,說,趙軍見我軍佯敗,必傾巢而出追擊我軍。他怎麼知道趙軍一定會傾巢而出?這麼絕密的消息,可不是隨便派個細作就能偵知的。一定是有了張耳,韓信才對趙軍一舉一動了如指掌,有了張耳,才有了後麵的背水為陣,拔旗易幟??????何況張耳還臨陣策反了趙軍的好幾個將領,趙軍更是亂上加亂,焉能不敗。兵法有雲:強弱,勢也,勇怯,形也。能看透這勢,這形,也就看透了天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才是為將者的第一要訣。”

待王德僉說完,眾少年都歡呼起來,回頭再看王利源時,已不知什麼時候去了。

那個眉清目秀的的少年走到薛仁貴和王德僉兩人身邊,深施一禮,說道:“薛兄,王兄,兩位好!”

薛仁貴見了,卻不認識,也拱了拱手,說道:“足下是??????”

那少年一笑,說道:“我叫李義府,早就聽說過薛兄的大名。”(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