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慈禧西逃(1)(2 / 2)

午飯是一碗細粉絲黃瓜湯,慈禧餓了,吃得很香。到居庸關,迎麵高山窄路,隻有一個城門,兩邊營壘排列,讓人心驚肉跳。馱轎又繼續往前走,突然有人對著隊伍打槍。這時護衛隊到來了,人多勢眾,土匪跑了。

晚上到了延慶州的岔道。延慶州是義和拳(團)紮堆的地方,四門緊閉,不見人影。城裏見來人沒有憑證,不讓進城。好在太監崔玉貴提到北京紅籮廠收炭的太監某某,過去在延慶收木炭,他們才相信,讓進岔道城。鎮裏亂糟糟的。住房光有一鋪炕,一張舊席,沒有陳設,也沒有女廁。在這裏住了一夜。總算還好,能給點吃的,不致挨餓了。慈禧住上房東屋,光緒住西屋,皇後、瑾妃、格格們住東耳房。西院夥房裏有熱水,慈禧可以洗臉,擦身,洗腳。屋裏靠南窗子底下有鋪炕,炕上有條舊炕氈,一個歪歪斜斜的小炕桌,一個枕頭,油膩膩的,不堪倒床入睡。慈禧看得出來是十分勞累了。她不發脾氣,不說話,閉目沉思。這一夜,慈禧和光緒是怎樣熬過來的呢?慈禧後來向懷來知縣吳永哭訴:“昨夜我與皇帝僅得一板凳,相與貼背共坐,仰望達旦。曉間寒氣凜冽,森森入毛發,殊不可耐。爾試看,我已完全成一鄉姥姥。”(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卷之三)

西方人筆下的慈禧西逃場景

一會兒李連英來了。慈禧讓把光緒請過來,共同聽城裏和宮裏洋人的消息。李連英說:“洋人還沒進宮。”

崔玉貴找來一乘轎子,這是延慶州知州用來拜客乘坐的藍呢子轎,俗稱“四人抬”,是四人抬的轎子,又沉又笨。前邊四個人抬轎,後邊要八個人跟著預備輪換。慈禧又坐上轎子了。

二十三日早晨吃的是黑饅頭,冬瓜湯。飯後起程,出城東門。冷冷落落,沒有儀鑾,慈禧坐的藍呢子小轎在第一,光緒的馱轎在第二,皇後的馱轎在第三,其他緊隨在後麵。一路上,潰兵難民,如蟻如潮,日夜北行,絡繹不絕。到懷來界,天降大雨,風卷著雨,打掀車簾,等於往身上潑水。路旁有一眼井,井邊有個大草帽,車夫掀開一看,是具死屍。沿途井不少,但不敢喝井裏的水,因井裏往往有死人。

中午到榆林堡。一位官員戴著朝珠穿補服跪著來接駕——跪唱:“懷來縣知縣臣吳永跪接皇太後聖駕。”太後出宮門以後,沒人理,沒人瞧,現在終於又有人跪在麵前。

慈禧見了吳永,二人談話,說著說著,慈禧放聲大哭,吳永也哭。慈禧邊哭邊說:“連日奔走,又不得飲食,既冷且餓。途中口渴,命太監取水,有井矣而無汲器;後井內浮有人頭,不得已,采秫秸稈與皇帝共嚼,略得漿汁,即以解渴……今至此已兩日不得食,腹餒殊甚,此間曾否備有食物?”吳永說:“本已備肴席,但為潰兵所掠。尚煮有小米綠豆粥三鍋,預備隨從尖點,亦為彼等掠食其二,今隻餘一鍋,恐粗糲不敢上進。”慈禧說:“有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進!”

傍晚,到懷來縣城,慈禧等被引到一家大客棧住下。原來準備好的三大鍋綠豆小米粥,都被亂兵饑民給搶光了,還剩下一點鍋底。每人一碗,別無食品。

吳永見皇帝上無外褂,腰無束帶,發長至逾寸,蓬首垢麵,憔悴已極。慈禧對吳知縣說:“這回出來十分倉促,皇帝、皇後、格格們都是單身出來,沒有替換的衣服,你能不能給找些衣裳替換一下?”知縣吳永在院內泥濘中跪奏道:“微臣母親、妻子已經亡故,尚有幾身遺物,太後不嫌粗糙,臣竭力供奉。”慈禧又低聲對吳永說:“能找幾個雞蛋來才好!”吳永說:“臣竭力去找。”過了一會兒,知縣吳永用粗盤托著五個雞蛋,並有一撮鹽敬獻給慈禧太後,並說各家住戶,人都跑空了,隻能挨戶去翻,在一家抽屜裏找出五個雞蛋,煮好後獻給太後。慈禧一口氣吃了三個雞蛋,把剩下的兩個雞蛋給光緒帝。

有個小太監捧著吳永送來的四個包袱,將先人和夫人的遺物及自身衣飾奉獻。最令逃難人滿意的,是有一包全新的白細布襪子,大約十多雙。兩天多來,兩次遇雨,別處都能忍受,隻有腳在濕襪子裏漚著,真叫人難受。無怪慈禧讚歎地說:“這個人有分寸,很細心。”此外,小太監又抱來兩個梳妝盒子,梳篦脂粉一應俱全。慈禧說:三天沒照鏡子,不知成什麼樣子了。

慈禧等一行在懷來縣城,住了三天。這裏作為臨時駐蹕的行在,收拾得幹幹淨淨。有一間臥室,陳設不多,可很雅潔,晚飯很豐盛,有肉、雞、肝等,自從離宮後,第一次開葷,所以也吃得特別香。一時王公大臣,太監宮女,滿坑滿穀,幾乎擠破了這小小的縣城。隨扈軍士、宮監數千百人,日需供給,數目不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