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麵臨改革與守舊的難題:不改革有人不滿,改革也有人不滿,兩相比較,各有利弊:改革雖得罪一些人,卻順應曆史發展趨勢;不改革雖迎合一些人,卻悖逆社會發展趨勢——拒絕改革的人,終被曆史唾棄。因此,兩者相互比較,還是改革為好。智者動善時,時機很重要。慈禧太後錯過改革時機,身負頑固保守罵名。早也改革,晚也改革,主動為尚,順時為好!
皇宮晚期,慈禧晚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慈禧西逃。
一、倉惶出逃
慈禧太後在皇宮的住處,除長春宮、儲秀宮、養心殿外,還有寧壽宮。寧壽宮是乾隆帝為禪位做太上皇而修建的宮殿,但他實際上主要居住在養心殿,這裏主要作為禮儀和休閑的場所。慈禧出逃和回鑾都在寧壽宮的樂壽堂。所謂“慈禧西狩”,就是慈禧“西逃”。“狩”是指冬天打獵,《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古代天子冬天狩獵稱作“冬狩”,帝王巡視也稱“巡狩”。慈禧西逃並不光彩,自稱到西部“巡狩”,所以稱“西狩”。參閱《清德宗實錄》《光緒朝東華錄》《宮女談往錄》《庚子西狩叢談》和《西巡大事記》等。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三月,受慈禧暗中支持的義和拳(團)進入北京。義和團起初,自稱義和拳,山東巡撫毓賢為更名曰“團”。(《清史稿·毓賢傳》卷四百六十五)四月,義和團民殺死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和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並焚毀正陽門城樓,圍攻東交民巷使館。五月,慈禧太後在西苑(中南海)儀鑾殿,連續舉行四次禦前會議,(徐徹《慈禧太後》)袁昶等陳詞:
寧壽宮區樂壽堂為慈禧出逃前的寢宮
“奸民不可縱,使臣不宜殺!”慈禧堅持己意。七月二十日,德、奧、英、法、美、意、日、俄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當夜,傳聞“夷人要攻東華門”,慈禧如坐針氈,徹夜未眠。
二十一日要傳早膳時,突然聽到有流彈落在寧壽宮樂壽堂西偏殿瓦上。慈禧太後驚慌,急諭李連英,快找衣服換裝。一會兒,李連英提一個裝著漢民褲褂鞋襪的紅包袱進來。慈禧急忙換上深藍色夏布大襟舊褂子、淺藍色舊褲子、白細布襪子、黑布鞋,並吩咐:“把我手上的指甲剪掉!”手指甲有兩寸來長,這等於剪掉慈禧的心頭肉。光緒帝則穿深藍色夏布長衫、黑褲子,戴小草帽,活像個跑買賣的小夥計。慈禧吩咐貼身太監張福:“等著我回來!”
慈禧西逃前命人將珍妃推入井中,此井因此名為珍妃井
行前,慈禧命從景祺閣召來珍妃。(隋麗娟《說慈禧》)珍妃進言說:“皇帝應該留京。”慈禧說:“洋人進京,怎麼辦呢?我們娘兒跳井吧!”珍妃哭求說:“請太後恩典!”慈禧冷笑,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推入井(珍妃井)中。
慈禧領著一行人,繞過頤和軒,側過景祺閣,經過珍妃井,直奔貞順門,在神武門前,黑壓壓一片人跪著送別,滿臉驚恐,哭聲一片。
辰初(7時),慈禧一輛轎車,光緒一輛轎車,皇後、大阿哥、格格等乘坐民車隨從,出神武門,經德勝門,奔頤和園。瑾妃未及告知,聞警後奔神武門,乘一輛民車,追到頤和園,與慈禧相會。
在頤和園樂壽堂,慈禧太後說:不能這樣走,必須保證萬無一失,頤和園還有兵,讓他們斷後。離開頤和園後,慈禧一行,為隱蔽西行,車在青紗帳裏鑽著走,到了海澱的溫泉,央求一戶人家,到他家借廁所。老北京習俗,女人借廁所須先喝涼水,壓邪氣,出門還要送紅包。宮女用瓢舀水,慈禧喝了一口涼水,給了二兩銀子。
午間,肚子餓了,米麵找不到,花銀子買下一片地裏的莊稼,就摘豇豆,剝青玉米。豇豆和玉米有了,怎樣煮熟呢?忙著借鍋,挑水,找柴。煮熟後,每人分一個玉米、半碗豇豆。光緒分一個熟玉米,慈禧吃玉米粒。吃飯沒有筷子,慈禧就用秫秸稈當筷子。慈禧和光緒同“逃難”的人一樣,也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煮老玉米湯也成了寶貝,你一碗我一碗分搶著喝,光緒也喝了一碗。慈禧和光緒等逃出皇宮後的第一次午餐,就是這樣狼狽解決的。臨走時,車上裝載玉米秸,路上渴急了,就嚼玉米秸,慈禧也一起嚼。
傍晚到西貫市,住在舊清真寺裏。屋裏三間正房還好,是一明兩暗。中間堂屋裏有一口破缸,能盛水。有一個灶,連著東間的炕。地下牆角有個三條腿的破矮凳子。把轎車的墊子抬下來,讓慈禧能有個坐處。光緒坐在矮凳子上。慈禧漱口沒有碗,洗手沒有盆,就用騾子飲水的盆,刷一下洗臉、洗手。
天黑,蚊子成團地滾在一起,亂吵亂叫,讓人心煩。更讓慈禧惡心的是上廁所,沒法子下腳,要多髒有多髒,癩蛤蟆滿地亂爬,長尾巴的蛆,使慈禧看了要嘔吐。慈禧上趟廁所,蒼蠅順著臉爬。慈禧太後的生活:昨天是在天堂,今天是在地獄!
二十二日早晨出發,奔向長城。到居庸關南的隘口——南口後,慈禧低聲說要解溲,並說:“就在莊稼地裏,人圍起來!”就這樣,太後、皇後、瑾妃、格格們輪流著,沒有便紙,隻好用野麻的葉子代替。一路上慈禧默默地看著隨從,萬般心腹事,俱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