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後由長春宮移住儲秀宮。這一年,光緒帝十四歲,清朝先例是順治帝十四歲親政,康熙帝也十四歲親政。同治帝十八歲親政,比其先祖順治、康熙晚了四年。這一年,慈禧由長春宮搬回儲秀宮,這是為表示自己要歸政養老,而做出的一個姿態。
西六宮靠東一排,南為永壽宮,中為翊坤宮,北為儲秀宮。翊坤與儲秀兩宮,清朝打通,連成一體。
一、翊坤鄭妃
翊坤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翊坤宮。清沿明舊,沒再改名。翊坤宮的前殿,懸掛乾隆帝禦筆匾額“懿恭婉順”,東壁懸掛張照書寫的《聖製昭容評詩讚》,西壁懸掛《昭容評詩圖》,後殿懸掛乾隆帝禦筆匾額“懋端壼(kǔn)教”。翊坤宮“昭容評詩”典故,出自《舊唐書·後妃上》(卷五十五)和《新唐書·後妃上》(卷七十六)。故事說的是唐中宗昭容上官婉兒聰慧秀麗,文采卓異,在昆明池評論學士詞臣賦詩的文壇佳話。後上官婉兒在宮廷政變中被“斬於闕下”。儲秀宮“西陵教蠶”典故,出自《史記·五帝本紀》(卷一):“皇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léi)祖。”故事說的是嫘祖西陵氏教授婦女養蠶織布,被後世尊為先蠶氏,為曆代皇後舉行親蠶禮時所祭之神,其寓意是清宮後妃應重視農桑。明代翊坤宮主要是貴妃等居住,據《玉堂薈記》等書記載:萬曆帝鄭貴妃在此宮住過。明朝避諱不像清朝那樣嚴格。如明萬曆帝鄭貴妃居住的翊坤宮,其“翊”字就是萬曆帝“朱翊鈞”的“翊”字,內外所稱,恬不為怪。(《萬曆野獲編·門宮不避諱》)又如明人記載:今禁城北門名厚載門,即玄武門(清改名為神武門)也。但“厚”與“載”兩字都犯明帝字諱,“厚”字犯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的字諱,隆慶帝朱載垕“垕”字的音諱,“載”字也犯了隆慶帝朱載垕的字諱,但在明朝,上下通稱,並不避諱。
明朝四大名妃之鄭貴妃曾住在翊坤宮
明朝有四大名妃:永樂帝權賢妃、成化帝萬貴妃、萬曆帝鄭貴妃和崇禎帝田貴妃,前已介紹權、萬、田三妃,下麵介紹鄭貴妃。
鄭貴妃,大興(今北京市)人。萬曆初年入宮,封貴妃,生皇三子常洵,進皇貴妃。鄭貴妃成為名妃,同萬曆帝立太子相關。
這裏交代萬曆帝的八個兒子:王恭妃生皇長子常洛,鄭貴妃生皇三子福王常洵、皇四子沅王常治(一歲殤),周端妃生皇五子瑞王常浩,李貴妃生皇六子惠王常潤、皇七子桂王常瀛,另皇二子邠王常漵(一歲殤)和皇八子永思王常溥(二歲殤),《明史》稱此二皇子其“母氏無考”。
立太子事爭論的焦點是:立皇長子、王氏生的朱常洛為太子,還是立皇三子、鄭貴妃生的朱常洵為太子,二者隻能有一,必須做出抉擇。
按照明製,應立皇長子為太子。但是,萬曆帝不喜歡朱常洛生母王恭妃,也不喜歡其長子常洛;他寵愛的是鄭貴妃,尤愛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常洵。這樣,朝廷上下,宮廷內外,都懷疑鄭貴妃有立自己兒子常洵為太子的圖謀。萬曆帝處事優柔寡斷,患得患失,拖而不決。群臣奏爭立儲,章奏成百上千。但萬曆帝概置不理,拖而不定,一拖再拖,竟拖了二十八年。官員們有的猜測立朱常洛,有的猜測立朱常洵,兩派門戶大起,朝廷黨爭激烈。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立長子常洛為皇太子,而疑者仍未死心。這就產生所謂立儲的“國本”之爭。明朝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都同萬曆帝立儲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圍繞鄭貴妃和立太子之事,傳言不斷,妖書四起。比如,有一封匿名書,假托“鄭福成”——有人附會“鄭”指鄭貴妃,“福”指福王朱常洵,“成”指鄭貴妃與福王立儲冊後成功。還有解釋說:“鄭福成”者,謂鄭之福王當成也。大略說:“帝於東宮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賡內閣者,實寓更易之義。”萬曆帝大怒,敕錦衣衛搜捕,後捉一人,處以極刑。大學士葉向高勸萬曆帝以靜處之,速命福王之藩,以息群言。後發生“梃擊案”。事情牽連鄭貴妃。鄭貴妃聞之,便對萬曆帝哭泣。萬曆帝說:“須自求太子。”鄭貴妃向太子號訴。貴妃拜,太子亦拜。萬曆帝又在慈寧宮太後幾筵前召見群臣,令太子降諭禁株連,於是張差獄乃定。萬曆帝崩逝,遺命封鄭貴妃為皇後,禮部阻止。“移宮案”起,又傳言鄭貴妃要與李選侍同居乾清宮,陰謀垂簾聽政。崇禎三年(1630年)七月,鄭貴妃薨。(《明史·後妃傳》卷一百十四)鄭貴妃身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長達五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