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啟祥長春(1)(2 / 2)

天啟二妃。明天啟帝《明史·後妃傳》立傳的兩位妃子——裕妃和成妃的悲劇,都同長春宮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裕妃飲簷溜而死。裕妃是天啟帝的妃子,天啟帝十六歲登極,在位七年,二十三歲病死,他的妃子也不過二十歲上下。這位裕妃,年紀輕,不懂事,性剛烈,為天啟帝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賢所不容。客魏勾結,壞事做盡——“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客魏合謀,幽禁裕妃——“幽於別宮,絕其飲食。天雨,妃匍匐飲簷溜而死。”

成妃藏食簷瓦間。明天啟帝成妃李氏,曾居住在長春宮。李成妃仗義助人,卻招來橫禍。這件事情的原委是:慧妃範氏生下皇次子慈焴,夭殤之後,遭到冷遇。史書記載:“李成妃侍寢,密為慧妃乞憐。客、魏知之怒,亦幽成妃於別宮。妃預藏食物簷瓦間,閉宮中半月不死,斥為宮人。”(《明史·後妃傳》卷一百十四)熬到崇禎初,才恢複名號。就是說,李成妃仗義助人,為慧妃向皇帝說情,希望天啟能夠可憐範慧妃的處境。但這點耳語之言竟被客氏的心腹探聽到,客氏便懲治李成妃,以皇帝名義下旨,斷絕了李成妃的膳食。李成妃搬出長春宮,被打入冷宮。有宮詞寫道:眾中自恃獨承恩,錦帳宵分夜語頻。回首繁華成往事,蕭蕭雪霰別長春。

清朝康熙帝的僖嬪,雍正帝的謙妃,乾隆帝的孝賢純皇後等,都曾在長春宮住過。長春宮因鹹豐改建和慈禧居住而更加聞名。

二、鹹豐改建

長春宮也是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複稱長春宮。長春宮在啟祥宮的北麵,兩宮南北相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葺。

啟祥宮前殿,懸掛乾隆帝禦筆匾額“勤襄內政”,東壁懸掛張照書寫《聖製薑後脫簪讚》,西壁懸掛《薑後脫簪圖》。故事取自漢朝劉向《列女傳·周宣薑後》:“周宣薑後者,齊侯之女也。賢而有德,事非禮不言,行非禮不動。宣王常早臥晏起,薑後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人通言於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敢請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有過,非夫人之罪也。’遂複薑後,而勤於政事。”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後妃輔主,既以禮製情,也以理製情。

長春宮前殿,懸掛乾隆帝禦筆匾額“敬修內則”,東壁懸掛梁詩正書寫的《聖製太姒誨子讚》,西壁懸掛《太姒誨子圖》。長春宮“太姒誨子”典故,出自《史記·管蔡世家》。故事說:“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又《列女傳》雲:太姒“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太姒號曰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內。太姒生十男,教誨自少及長,未嚐見邪僻之事,言常以正道持之也”。

鹹豐九年(1859年),啟祥宮與長春宮在建築格局上,發生重大變化,主要是通過改建,兩宮連成一體。具體說來,主要有五:

其一,連通: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及兩側院牆,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鹹豐帝題額“體元殿”,啟祥、長春兩座宮院,由此連通成為一體。

其二,抱廈:後給體元殿接出三間後抱廈,麵積為101.43平方米,成為長春宮院內的戲台。抱廈匾額“境清心靜”,柱聯:“西山濃翠迎朝霞,南陸微薰送午涼。”

體元殿的三間後抱廈成為長春宮的戲台

其三,宮門:太極殿的宮門未設在中間,而是偏東。東西六宮的十二座正門,隻有太極殿—長春宮的宮門正門不居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