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逃頂不再難12(1 / 3)

第四章如何把握背離形態與操盤節奏 第一節

操盤節奏把握的技術要領

一、當下走勢的判斷

很多投資者在買賣時存在著較大的誤區,或者說是技術不完備不全麵,比如不分操作的周期級別、不看總體的走勢趨勢,使得操作失去了最基本的根據。因此,投資者在進行交易買賣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大盤或者個股在某一周期中的走勢情況,並以此作為介入的最根本依據。

麵對當下的走勢圖,投資者首先要做兩件事情:一是要將其切換到適當級別的走勢中;二是弄清楚其走勢類型是處於上漲、下跌還是盤整之中。這是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麵,走勢所處的類型隻有對特定級別的走勢才有意義。如15分鍾級別中的階段性上漲走勢,在60分鍾級別的走勢中有可能仍然處於下跌的過程中。操作級別直接決定了如下兩個重要的方麵:一是操盤機會的多寡;二是操盤風險的大小。

操作級別的選擇與資金、技術儲備、介入股票的總股本等條件有著直接的關係。通常情況下,如果資金量較小,而技術比較熟練的話,可以選擇股本相對較小的股票,並且將交易的級別縮小,這樣就能產生更多的交易機會,以使資金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如果資金量比較大,其交易對市場走勢產生的影響也就會相應地增加,籌碼的買賣受到限製,這就需要較大的交易級別。例如在某股票隻有1億股流通股、股價為20元左右的情況下,總流通市值也隻有20億元左右,在私募基金動則幾十億元的市場結構中實在較小。如果同時考慮到交易的不同步性,隻要用千萬元級別的資金去買這隻股票便足以將其推上漲停板。所以,可想而知,資金量大了之後,即使隻將這些資金中的一部分投入到一隻股票的買賣中,其對市場走勢產生的影響都將非常大。這也是我們要根據資金量和股本的大小選擇操作級別的直接原因。

圖4–1?走勢的宏觀判斷分析示意圖(蘇寧電器2011.1~2011.5?日K線圖)

如圖4–1所示,當我們第一眼看到上麵的走勢圖時,首先要形成以下兩個直觀的判斷:一,其所表示的是日K線級別的走勢;二,走勢到E點為止,總體處於下跌的過程中。如果將走勢進行深化,我們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定位,即將從B點開始的走勢分解為:BC+CD+DE,即“下跌+盤整+下跌”三個走勢類型連接而成。這樣進一步定位分析的意義在於:假如我們以日K線作為操作級別,顯然上圖中DE段的走勢就需要重點進行觀察,因為如果DE段的走勢出現了背離就意味著出現了較好的抄底機會。在本圖中,從黃白線離開0軸的距離來看,並沒有出現背離,所以需要繼續等待。

交易級別的確定意味著我們確定了操作的級別。在實際交易的過程中,為了提高交易的精確度和提高波段的贏利水平,還需要進行相鄰交易級別或者跨級別的觀察分析。這不僅是交易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交易的難點,隻有經過不斷的交易、不斷磨煉才能熟練掌握。

二、買賣點的分類

因為背離是決定走勢方向的合力發生變化的唯一表征,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精確買賣形成的源頭是背離形態:買點形成於底背離,賣點形成於頂背離。結合背離形態和走勢類型的發展演化,下跌過程中,走勢會依次出現如下所示的結構:下跌+盤整+下跌(底背離,形成第一類買點)+上漲+盤整+下跌(底背離,形成第二類買點)+上漲。①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兩類買點:第一類反轉買點和第二類回調買點。在實際的運行之中,這裏的反轉並不一定構成趨勢的逆轉,極有可能隻是一個反彈而已,那麼這時候,第一類買點就構成反彈買點。由上麵的分析過程可知,反轉買點與回調買點具有時間上的前後承接關係:反轉買點出現,隨後回調買點出現,那麼反轉趨勢確立;反轉買點出現,反轉演變為反彈,原有下跌走勢繼續,走勢再一次演化為“下跌+反彈+下跌”。此時,根據“走勢終完美”,我們需要等待下一次的背離與反轉。

關於賣點,則剛好反過來,在由“上漲+盤整+上漲(頂背離,形成第一類賣點)+下跌+反彈(頂背離,形成第二類賣點)+下跌”構成的走勢中,走勢的演化會前後形成兩類賣點。對應於買點,將兩類賣點歸納為:第一類反轉賣點和第二類反彈賣點。兩者在時間上也是前後承接的關係:反轉賣點出現在前,反彈賣點出現在後。

由此,我們看到買賣點的判斷其實不過是最後一道程序而已,前麵已經包含了對於走勢過程的分析、對於背離走勢的判斷以及貫穿始終的級別切換,同時還包含了我們對於走勢過程的不斷思考。對於走勢過程的分析,涉及對上漲、盤整、下跌的理解,以及三者之間以頂分形和底分形為標誌的切換點。所以,在背離的交易體係之下,買賣點的形成具有從客觀走勢出發、從簡單到複雜的邏輯推理過程,也隻有這樣的交易買賣方式在安全上才有保證。

圖4–2?買點分類示意圖(大眾交通2011.5~2011.6?30分鍾K線圖)

圖4–2所示大眾交通(600611)的走勢中,形成典型的“下跌+盤整+下跌”的走勢,從MACD黃白線的走勢看,BC段的下跌走勢對A點之前的下跌走勢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底背離,在C點確立底分形之後,形成第一類底背離反轉買點。隨後走勢必然反彈,也就是圖中的CD段走勢。在第一階段的反彈走勢中,並沒有回到背離的啟動點。因而,第一階段的反彈目標並沒有達到,這也就預示著經過調整之後,股價將再一次超越D點,形成新的反彈新高,直到回到底背離的啟動點。因此,當股價調整到E點,並再次形成底背離和底分形的走勢時,也就形成了第二類回調買點。在本案例中,底部的走勢反複多變,多次形成較為明顯的底背離走勢,後來甚至破位下跌至G點。MACD的黃白線高度指標中,f相對於a點的背離差達到了10%,積蓄了巨大的反彈能量。因此,實際上,圖中的C、E、G三點都是較為理想的買點,上方具備了較大的反彈空間。

圖4–3?賣點分類示意圖(青島啤酒2011.4~2011.6?30分鍾K線圖)

如圖4–3所示,在青島啤酒(600600)30分鍾級別的上漲走勢中,形成了較為典型的趨勢性頂背離。在A點經過回調上漲到B點的過程中,對應的黃白線高度從a點下跌到b點。因此,在B點形成頂分形後,股價必然會回調到A點以下,如果在可以做空的市場中,就可以在B點建立相應的空單,這裏就形成了第一類反轉賣點。隨後,股價在不斷向上盤整的過程中形成C、D、E、F、G等多個高點,但是,MACD黃白線卻顯示其高度在不斷下降。E、F、G三點的股價在第一階段的回調中,沒有回到A點,實際上這等於暫時將下跌的動能進行了儲藏,最後在G點得到了一次性的釋放,所以,G點之後下跌的幅度非常大,股價回到A點以下是必然的。股價經過大幅的下挫之後,在H點迎來小幅的反彈,形成了第二類反彈賣點。因此,在圖4–3中顯示了多個第一類賣點,實際上也出現了多個第二類賣點。出現頂背離後股價在短時間內沒有回到背離啟動點不等於背離失效,隨後一定還會用下跌的走勢來使股價回到背離啟動點。

三、交易機會的判斷

交易機會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定義:其一是一段時間內形成的總交易次數;其二是單次交易所能產生的最大利潤。市場每時每刻都在波動,這種波動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向上波動;一種是向下波動。對於既能做多也能做空的雙向交易投資市場而言,也就時時都存在交易機會。但並不是所有的交易機會都值得我們去實踐,主要有兩個要素需要進行考慮: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

走勢級別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特定的時間內能夠進行交易的次數,也就決定了交易的機會。隻有波動才能創造交易的機會:在低級別的走勢中,更多的變化細節被反映出來,走勢的波動頻率更大,所以相應地創造了更多的交易機會;在高級別的走勢中,走勢波動的頻率較低,交易的機會相應減少。因此,在從低級別走勢向高級別走勢遞進的過程中,交易的次數逐漸減少,但單次交易的可贏利幅度逐漸增加。

在圖4–4所示的東方財富(300059)的走勢中,O點之前的走勢已經全部形成,將各個階段性高低點用字母A~O依次標出。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調整時間與隨後反彈空間的關係:A~B,下跌14個交易日,隨後B~C,反彈26個交易日;C~D,下跌13個交易日,隨後反彈8個交易日。這裏我們還需要注意到一點,即A~B段與C~D段之間下跌幅度的比較,顯然,A~B段的下跌幅度大於C~D段的下跌幅度,而B~C段的反彈幅度大於D~D1段的反彈幅度。這種辯證走勢,我們同樣可以從相近的F~G、H~I之間的回調與反彈走勢看出來。同理,在圖4–4中,對於未來趨勢反轉之後的反彈走勢,我們就可以作出如下合理的辯證分析:由於從J開始的下跌調整幅度和時間長度,都遠遠超過前麵的任何一次調整,因此,其後的反彈時間和反彈的幅度也將會大大增加。

圖4–5?走勢級別與交易機會分析示意圖I(瀘州老窖15分鍾K線圖)

圖4–5為瀘州老窖2011年6月27日~7月1日15分鍾級別的走勢圖,其可以分解為AB、BC、CD、DE、EF五段走勢的連接。從已經完成的走勢看,A、C、E都是階段性的買入機會,但a、c、e三處的MACD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背離。因此,在背離的操盤模式下,這5個交易日並沒有提供可靠的交易機會。

圖4–6?走勢級別與交易機會分析示意圖II(瀘州老窖5分鍾K線圖)

圖4–6顯示的同樣為瀘州老窖2011年6月27日~7月1日的走勢圖,但圖中的走勢級別為5分鍾,相當於將圖4–5放大3倍。通過將級別往下調,圖中顯示了更多的走勢細節。對比行情的走勢以及MACD黃白線的走勢,B、D、F處頂背離賣出的機會非常明顯,C、E處底背離買入的機會非常明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級別的大小與交易機會呈反比:交易級別越高,交易機會越少;交易級別越低,交易機會越多。

調整“時空”的辯證分析是判斷單次交易產生利潤多少的另一個重要切入點。調整充分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上漲持續的時間與上漲的幅度。調整的時空與上漲的時空之間的辯證關係表明:向下調整或者橫向調整的時間越長、調整的空間越充分,意味著後市發力向上的上漲幅度也相應越大。因此,經曆大幅上漲之後,通常會製造出巨大的下跌空間,就是賣空的交易機會;經曆大幅下跌之後,則會製造出巨大的上漲空間,這就是做多的交易機會。

四、分形力度比較原則

分形力度的比較涉及3根K線的高低位置關係,而即便是隻有一根K線,也具有多種形式,例如實體大小會有不同、影線的長短會有不同,因此將3根實體和影線長度不同的K線組合在一起,形式就更加多樣化了。如果不設定比較原則,在利用分形判斷隨後的反彈力度時就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為此,我們在分形的分析方麵設立如下一些比較原則:在頂分形的構造中,陰K線的構造力度大於陽K線的構造力度;實體較大的陰K線的構造力度小於實體較小的陰K線的構造力度。上述分形力度的“構造原則”表明:首先,一旦形成陰K線為頂的頂分形構造,其下跌的力度往往會更大;其次,第三根K線是陰K線的構造力度大於第三根K線是陽K線的構造力度;再次,第三根K線高度較低的構造力度大於第三根K線高度較高的構造力度。因此,事實上通過陰陽K線、股價重心兩方麵對分形構造力度的影響確定了比較的原則。

圖4–7所示的線框中,標出了3個底分形。但三者在K線的形態上是有明顯區別的。首先看789處標誌的底分形,其由一根陰K線和兩根陽K線所構成,並且更重要的是兩根陽K線的實體都位於第一根陰K線的實體範圍之內,說明其最初反彈的力度較小。而在123所構成的底分形中,情況剛剛好相反,第三根陽K線的實體包含了前麵兩根K線的實體,隨後我們可以看到其反彈的力度較大,底分形形成後再度形成了中陽K線。在456構成的底分形中,同樣也形成了這種走勢。這就說明了對於底分形的構造而言,第三根K線的走勢非常關鍵,尤其是其實體的大小和重心升高的情況。

圖4–8?分形力度比較原則二:頂分形的比較示意圖(格力電器2011.3~2011.6?日K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