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點形成於階段性的底部,而底背離的形成意味著階段性底部的到來,所以底背離的形成意味著底部買入的機會形成。根據背離的定義,底背離的走勢一定形成於“下跌+盤整(上漲)+下跌”的第二段下跌過程中,或者第N段下跌的過程中。一旦在下跌走勢中出現底背離,並形成底分形後,隨後走勢必然出現轉折與反彈,也就是買點出現了。通過這種觀察方式,我們就可以對實際交易中的買點進行較為精確的定位。
在實際交易中,存在著多次買入機會,除了第一次以外,後麵的都可以理解為加倉。加倉可以參照虛擬分形進行:在下跌的過程中,出現虛擬的頂分形,是空單加倉的好機會;相應地,在上漲的過程中,出現虛擬的底分形,是多單加倉的好機會。
四、頂背離與賣點的形成
不論是買點還是賣點都隻有置於特定的走勢級別中才具有研究與操作的意義。因此,我們分析賣點時一定是針對特定的走勢級別而言。通常情況下,賣點形成於階段性的頂部,而頂背離的形成意味著階段性頂部的到來。“沒有趨勢沒有背離”(“纏中說禪”語),一定階段的趨勢是在創新高的過程中形成的。對於頂背離而言,形成頂背離之前的走勢一定具有最簡單的“上漲+盤整(下跌)+上漲”走勢單元,第二段的上漲相對於第一段的上漲形成背離,相對應的賣點形成於第二段上漲出現頂分形之後。因此,賣點的形成與頂背離和頂分形緊密相關。
實際的走勢中,還會出現一些更為複雜的情況,比如趨勢性的頂背離,這就會形成多個賣點。由於走勢都是當下的,隻要有頂背離出現,隨後都會成為賣出的時機。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需要繼續進行波段操作,就需要進行適當的級別切換,在頂背離形成回調之後,在次級別的走勢中出現底背離時再著手介入。在這裏,級別的切換是為了最大限度提高波段操作的利潤。
五、定義最簡單操盤模式
將操作的級別進行擴大,加上對於時間的選擇,合理地計算背離差,就可以根據背離設計出最簡單的操盤模式:對於任何由“下跌+盤整+下跌”構成的走勢過程,第二段下跌對第一段下跌形成背離,兩者之間的背離差幅度大於或者等於3%;同時,分形構成的過程中,確保第三根K線結束後構成底分形,這時候就可以果斷地介入。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根據這種方法進行介入後,其實賣點也等於是確定了,也就是說,這裏形成了最小單元的“走勢終完美”。這個賣點的構成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股價回到背離啟動點;第二個因素是走勢形成頂分形構造。再簡單一點就是頂分形與底分形之間的交易機會就是我們這裏定義的最簡單操盤模式,但並不是什麼底分形和底背離都可以介入,其前提條件是滿足3%背離差的要求。
圖3–12?最簡單操盤模式分析示意圖(文山電力2011.5~2011.6?30分鍾K線圖)
如圖3–12所示,在文山電力(600995)2011年5月30分鍾級別的走勢圖中,出現了非常典型的“下跌+盤整+下跌”的走勢單元。當完成第二次下跌,也就是到達B點,並且構造完成底分形後,從A點下跌到B點的過程,此時的MACD黃白線高度呈現上移的態勢,與股價從A下跌到B,跌幅達到7%左右(由於B點對A點背離,這裏7%的跌幅就是背離差),形成背離。在這個過程中,綠柱的麵積與高度也呈現出縮小和縮短的態勢,於是在B點形成了底背離的買點。同時,根據底背離後第一階段的反彈走勢一定要首先回到背離啟動點的定律,在圖中所示的第一目標賣點,股價已經回到A點,並形成頂分形構造的情況下,可以先出掉贏利的倉位,這樣就完成了最簡單的模式操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