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逃頂不再難8(2 / 3)

三、紅綠柱高度與走勢背離

紅綠柱的高度即MACD指標中紅柱和綠柱離開0軸的距離。紅綠柱高度與股價的不同步變化是判斷背離的另一個參考指標。在實盤的判斷分析中,主要涉及兩個比較要點:其一是同一段走勢中相鄰兩根紅綠柱高度的變化情況;其二是相鄰前後兩段同向(中間隔了一段異向走勢)走勢中紅綠柱的最大高度值的變化情況。同一段走勢中相鄰紅綠柱之間高度的變化是同一段趨勢行情發生微小變化的征兆;相鄰兩段同向走勢間最大紅綠柱高度值的變化則預示著更大的趨勢在發生變化。對於紅柱而言,如果在某一根紅柱之後,後麵連續兩根紅柱的高度都低於第一根紅柱,則意味著上升的動力不足,某一級別中向上的合力已經轉變為向下的合力,隨後向下調整的走勢就會到來。對於綠柱而言,如果在某一根綠柱之後,後麵連續兩根綠柱的高度都低於第一根綠柱,則意味著下跌的動力衰竭,某一級別中向下的合力已經轉變為向上的合力,反彈的走勢隨後就會展開。

對於交易決策而言,以紅綠柱高度進行走勢背離的判斷時,更重要的是相鄰兩個同向波段走勢之間的比較。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管是上漲的走勢還是下跌的走勢,都不會一次性完成,其中必然會有階段性的調整。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原先的柱子逐漸(逐漸也就意味著是一個漸變的過程)縮短高度接近於0,甚至出現反向的走勢;隨著調整的結束,走勢步入原來的運行軌道,柱子的高度會再一次提升,可以進行比較的一段走勢隨後逐漸形成。這時候我們可以對兩波段的走勢進行比較:在上漲的趨勢中,股價創階段性新高,而第二階段紅柱比第一階段紅柱短,那麼就形成了階段性的頂背離走勢;在下跌的趨勢中,股價創階段性新低,而第二階段綠柱比第一階段綠柱短,那麼就形成了階段性的底背離走勢。

圖3–4? 紅綠柱高度與走勢背離分析示意圖I(美的電器2010.12~2011.4?日K線圖)

圖3–4顯示美的電器(000527)在上漲的過程中出現了紅綠柱高度與走勢背離的關係。股價在從A點上漲到B點的過程中,相應的紅柱高度則由A1下降到B1,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紅柱的高度是上漲力度的表征,A段回調上漲到B點的過程沒有得到上漲力度的配合,所以,走勢在B點形成頂分形後,便開始了調整,並在第一階段的下跌中股價回落到A點最高價以下。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本分析圖中,黃白線的高度並沒有出現背離,但是稍後將要講到的紅柱麵積發生了背離,也就是三大背離指標中,有兩大指標同時出現。這也是我們要求對三大指標進行綜合分析的原因。在實際的操盤中,最好嚴格技術要求,等到三大指標同時出現背離時再進行交易,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操盤的成功率。

為了更詳細地說明形成圖3–4中B點大幅下跌回調的原因,我們截取了美的電器更長時間內的走勢。如圖3–5所示,我們將時間周期向前移,到圖中的A點。可以看到前麵較長時間內,在美的電器的走勢上漲到A點的過程中,指標呈現同步變化的態勢,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背離。也就是說,就日K線級別的走勢而言,上漲的趨勢並沒有就此終結。所以我們看到,美的電器在形成階段性高點A,並經過長達70個交易日的調整後,最終創下階段性新高B。此時,B點相對於A點而言股價創新高,MACD黃白線B1相對於A1不創新高,因此走勢形成背離,最終導致B點的大幅度調整。顯然這裏提示我們非常重要的一點:上漲的趨勢一定會在創階段新高的背離中結束。從這個角度出發,A點左側開始的階段性上漲走勢是在B點結束的:B點股價創階段新高,同時B點的黃白線產生高度背離。

四、紅綠柱麵積與走勢背離

紅綠柱麵積分別代表上漲和下跌的動能。上漲和下跌一般都是經過幾個階段完成的,這就如同波浪理論的上漲三浪和下跌三浪。在一浪一浪的上漲過程中,形成了一簇一簇的紅柱;在一浪一浪的下跌過程中,形成了一簇一簇的綠柱。因此,可以通過比較相鄰的兩簇紅柱和相鄰的兩簇綠柱之間的麵積,判斷上漲和下跌動能的變化情況;單向趨勢中,一係列紅柱之間也可以進行比較。本質上,買賣交易正是在不斷的比較中確定並完成的。

對於上漲的走勢,如果後麵一段漲勢對應的紅柱麵積大於前麵一段漲勢的紅柱麵積,則意味著上漲的力度較強,在這種情況下,上漲走勢一般會得到延續。反之,如果後麵一段上漲對應的紅柱麵積小於前麵一段上漲的紅柱麵積,則意味著上漲力度減弱,背離走勢形成。頂分形形成之後,股價一定會回到前麵相鄰的頂分形高點之下。對於下跌的趨勢,如果後麵一段下跌對應的綠柱麵積小於前麵一段下跌對應的綠柱麵積,則意味著從下跌動能的角度看,形成了階段性的底背離。

一般情況下,MACD紅綠柱與0軸所圍成的麵積,與上漲或下跌的時間有很大的關係。上漲延續的時間越長,則相應的紅柱麵積越大;下跌延續的時間越長,則相應的綠柱麵積越大。利用紅綠柱麵積的變化判斷走勢的背離,必然要涉及麵積如何計算的問題。最簡單直觀的方法是利用肉眼進行判斷。這種方法適用於兩段上漲或者下跌過程中紅綠柱麵積變化較為明顯的走勢。但對於兩段麵積變化不是非常明顯,以及在一個上漲或者下跌的過程中由多段麵積組成的走勢中,直接觀察有時候難以較為準確地比較,這時候我們可以將走勢切換到更高的級別中。例如當我們把視圖切換到30分鍾K線級別的走勢圖中,原來15分鍾K線級別走勢圖中較為分散的紅綠柱這時候就變得較為集中,可以更加方便、直觀地進行麵積比較。

前麵所論述的是針對特定級別最簡單的比較單元,也是最小的短線買賣單元而言。現實的走勢中,實際上存在多個“下跌+上漲+下跌”的走勢單元,這樣就會形成很多比較對象,投資者自然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到底哪一段背離對應的才是真正的底和頂。這時候,我們的判斷方法是:在下跌的過程中,綠柱的麵積逐漸縮小,直至接近0的時候,下跌的動能耗竭,股價下探見底;在上漲的過程中,紅柱的麵積逐漸減少,直至接近0的時候,上漲的動能耗竭,股價上漲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