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治虛損心痛:“陰維維於陰,營陰虛則心痛而舌紅也”。重用當歸(《環溪草堂醫案·虛損門》)。蔣寶素《問齋醫案》治維脈失調不孕:“陰不維陽,陽不維陰,衛失外護,營失中守,寒熱往來七載,經候不能應月盈虧。是以未能孕育”。治選川芎、當歸入陰維。陰維血虧而疼痛,應以四物湯為主,固養血分兼有治心腹痛的功效。

二、維脈辨證病案評析

維脈的“維”字,含有維係、維絡的意思。《難經·二十八難》:“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諸經者也。”說明陽維有維係、聯絡全身陽經的作用;陰維有維係、聯絡全身陰經的作用。陽維脈維絡諸陽經,交會於督脈的風府、啞門;陰維脈維絡諸陰經,交會於任脈的天突、廉泉。在正常的情況下,陰陽維脈互相維係,對氣血盛衰起調節溢蓄的作用,而不參與環流,如果功能失常則出現有關的病症。

1.更年期綜合征案

顧某,女,47歲,農民。初診:2001年7月14日。訴月經量漸減少2年,血色紫暗有塊,腰酸,近1個月來,自感神疲乏力,四肢懶動,常有胸悶心悸,心煩,夜寐不安,咽幹,偶有頭昏。食納尚佳,二便暢,舌質紫黯,苔薄白,脈細右澀。辨證:年屆更年,奇經為病,八脈失調,宗氣不足,血脈瘀阻。治擬活血化瘀,通調八脈。

生黃芪30g,炒白芍15g,桂枝15g,全當歸15g,川芎15g,丹參15g,益母草15g,生熟地黃各15g,杜仲15g,枳殼15g,生甘草3g。7劑。

7月21日二診:心悸、胸悶減輕,舌紫暗,苔白膩,脈沉細。原方去生地黃,加升麻10g、炒白術15g,升提維係陽氣。服藥3周後,舌質轉紅,諸症悉減,後又加減治療1個月而愈。

[承小敏,張劍秋.以“奇經病”辨治雜病的經驗.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5(1):65]

原按:更年期綜合征常涉及多髒器、多經絡之病症。張老用“奇經為病,八脈失調”八字加以概括,闡明了其病機特點。用陽維脈主藥黃芪、白芍、桂枝和陰維脈主藥當歸、川芎配合治療,收到較好療效。

2.低熱案

王某,女,43歲,1991年10月15日就診。主訴低熱20餘日,經查血、尿、胸透等均無異常發現。已用解熱、抗生素諸藥及靜脈滴注複方氨基酸等皆乏效。現麵色萎黃,體質瘦弱,低熱以入暮較高(37.8℃),並畏寒,口幹不欲飲水,少納乏味,舌淡、中後呈白黃膩苔,月經如常,脈緩小。此乃陽明氣虛,陽維脈失調所致,方以補中益氣湯加白薇,服5劑。

二診:低熱略減,而日暮仍惡寒,苔已化薄,乃予黃芪建中湯:

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薑10g,大棗5枚。煎成加白糖3~4g。

服1周後,寒熱均不再複作。

[朱祥麟.奇經病醫案六則.中醫雜誌,1996,37(9):527-529]

原按:《難經·二十九難》說:“陽維為病苦寒熱。”陽維主衛主表,陰維主營主裏。今患者中州陽明氣虛,無以充煦陽維,故二維失諧而病低熱畏寒;日暮脾土主時,土氣不足,其時病益裏。首方用補中益氣益脾升陽以充煦陽維,加白薇以化解蘊熱;接方建立中氣,充虛起衰,使陽維脈實,其病乃愈。

3.產後腰膂刺痛血淋兼有寒熱案

《杏軒醫案·輯錄》:“鮑蒔春部曹尊堂,血枯久傷奇經。產育多胎,衝任受虧,兼之自乳、陰血更耗,恙經年遠,腰膂刺痛,轉側維艱,小便血淋,痛引少腹搐摩其故,非特血氣之傷,而且奇經亦損,故歸、地養陰,參、芪益氣,均無靈效。衝脈起於氣街,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淋痛諸候,必有所關,即寒熱一端,亦陽維為病耳。病由血海空虛,損及奇經八脈,尋常藥餌,諒難奏功,宗《內經》血枯,治以四烏賊骨一蘆茹丸”。

評析:患者產育多胎,兼之自乳,乳亦精血所化,以致營血虧損,複因血淋日久,陰血更耗,損及奇脈。營陰不能戀陽,以致“陰不維陽,陽不維陰,衛失外護,營失中守,寒熱往來。”方用烏賊骨益腎入奇脈,以生精化血,茜草色赤入奇經,和血生血,俾營陰足自能戀陽,陽維維於衛,則寒熱自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