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蹺脈辨證

一、蹺脈概述

(一)陽蹺、陰蹺脈循行路線

足太陽經脈有通過項部入於腦內的,正屬於眼睛根部名叫目係……在後項正中兩筋之間入腦,分為陰、陽蹺二脈,陰蹺、陽蹺相互交會,交會於目內眥。

1.陽蹺脈

陽蹺脈起於足跟部,沿著足外踝向大腿外側上行,進入項部的風池穴。

2.陰蹺脈

陰蹺脈是足少陰經的支脈,起於然穀穴之後的照海穴,上行於內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然後沿著腹部上入胸內,入於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麵,到達鼻旁,連屬目內眥,與足太陽、陽蹺脈會合而上行。

陰蹺脈也起於足後跟中,沿著足內踝向大腿內側上行,到達咽喉部,交會貫通於衝脈。

(二)蹺脈病證

《難經·二十九難》:“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就是說陰蹺脈氣失調,會出現肢體外側的肌肉弛緩而內側拘急;陽蹺脈氣失調,會出現肢體內側肌肉弛緩而外側拘急的病症。這說明蹺脈與下肢運動功能有密切關係。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申脈通於陽蹺,其主治證有腰背強直,癲,腿腫,惡風,自汗,頭痛,雷頭風,目赤痛,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攣厥逆,吹乳,耳聾,骨節疼痛,遍身腫,滿頭出汗等;照海通於陰蹺,其主治證有咽喉氣塞、小便淋瀝,膀胱氣痛,腸鳴,腸風下血,黃疸,吐瀉,反胃,大便艱難,難產昏迷,腹中積塊,胸膈噯氣,梅核氣等。

(三)歸經選藥

嚴西亭《得配本草》謂:“防己入陽蹺”“肉桂入陰蹺”“穿山甲、虎骨入陰陽二蹺”。

《靈樞經》用半夏秫米湯治陽蹺病不寐,則半夏、秫米也入陽蹺。

《續名醫類案》記載黃錦芳說:“古人論虛癇之證,晝發責之陽蹺虛損,用十補湯加益智仁。夜發責之陰蹺虛損,用六味丸加鹿角膠,或用紫河車、當歸、人參”。癲“若陽蹺而兼陽維虛損,則於補中益氣湯加桂枝、益智”,“陰蹺而兼陰維虛損,則於六味丸加鹿膠、鹿茸、人參、故紙、當歸、河車、紫石英。”

二、蹺脈辨證病案評析

蹺脈的“蹺”字有足跟和蹺捷的含意。因蹺脈從下肢內、外側上行頭麵,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氣,調節肢體運動的功用,故能使下肢靈活蹺捷。又由於陰陽蹺脈交會於目內眥,入屬於腦,故《靈樞·寒熱病篇》有“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的論述。《靈樞·脈度篇》還說:“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意指男子多動,以陽蹺為主;女子多靜,以陰蹺為主。衛氣的運行主要是通過陰陽蹺脈而散布全身。衛氣行於陽則陽蹺盛,主目張不欲睡;衛氣行於陰則陰蹺盛,主目閉而欲睡。說明蹺脈的功能關係到人的活動與睡眠。

1.眼瞼下垂症案

蔣某,男,59歲,幹部。2001年6月2日初診。訴左上眼瞼下垂已8個月,起先尚輕,覺抬眼皮較累,後至眼皮隻能抬之半起,平視時兩眼明顯大小不一,頭顱CT平掃未見異常。先用擴血管、營養神經之劑及新斯的明等治療,見效甚微。後又求助於中醫。經服補中益氣湯類方治療1個月,覺精神略振,但眼瞼仍有下垂。張老診得患者麵色少華,左上眼瞼下垂,但未遮及瞳仁,怕冷少動,食納及二便尚可,舌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辨證為陽蹺脈虛,目開不利,治擬溫陽通絡,並囑患者適當活動四肢。方擬:

熟附塊30g(先煎),川桂枝15g,淫羊藿15g,仙茅15g,菟絲子15g,炒川續斷15g,川芎15g,全當歸15g,炙甘草6g。

連服半個月,眼瞼較前略起,前後加減治療3個月,左眼皮已能正常抬起。

[承小敏,張劍秋.以“奇經病”辨治雜病的經驗.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5(1):65]

原按:陰蹺、陽蹺分別起自照海、申脈,各自沿下肢內外側上行,至目內眥而合,合而入腦,入腦後再分,達於目銳眥而交。陰蹺脈下秉足少陰之脈氣,上承陽明經於口唇鼻旁達於目下綱,陽蹺脈秉足太陽之脈氣上行,達於目上綱。二蹺均分別接受正經氣血的滲灌達於上下眼瞼,起著濡養眼瞼利於其發揮開合功能的作用。二蹺於睛明合而入腦,入腦後再分,達於目銳眥。此次聯係途徑有腦的參與,共同主持眼的開合功能。如果二蹺脈的脈氣不協調,則眼的開合就會發生故障。其中陽蹺主開,陰蹺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