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帶脈辨證(2)
原按:帶脈繞腰一周,似箍桶之圓環,總束諸脈。帶脈阻滯,導致拘急而痛,有緊張而急迫感。上述病例,疼痛沿帶脈的循行部位,有如繩索紮緊之狀。其病機,首先是肝腎不足,複因肝氣鬱結,帶脈阻滯。臨經帶脈阻滯尤為明顯,故見帶脈拘急等一係列征象。治以緩帶脈,疏肝氣,補肝腎之法。選仲景芍藥甘草湯,方中芍藥治帶下腹痛,甘草緩帶脈拘急。考後世諸理帶脈拘急方中,均離不開此二藥,故重用白芍、甘草以緩帶脈之拘急,增入延胡索、香附、紫蘇梗疏肝氣鬱結,並引用當歸,一以養血調經,二以宣通帶脈。葉天士謂本品為宣通帶脈之主藥,佐以補骨脂、杜仲等調補肝腎,阿膠、仙鶴草等益氣養血,以奏全功。
3.胎漏案
李某,女,30歲。1992年5月5日初診。結婚1年,懷孕2個月,頭目眩暈,肢酸神疲,腰脅酸痛,小腹墜脹,小溲頻頻,漏紅數日,淋漓不淨。舌質淡嫩,脈細無力。此乃帶脈提係失職,腎氣不固,形成胎漏。治以固帶脈,益腎氣。處方:
黨參15g,黃芪20g,當歸身10g,黃芩10g,白術10g,杜仲15g,狗脊10g,川續斷10g,芍藥10g,苧麻根20g,南瓜蒂4枚。
服4劑後,漏紅已止,前方去苧麻根,增熟地黃、五味子各10g,續服4劑,小腹墜脹及腰酸均消失,足月妊娠後產一男嬰。
[沈誌強,程婉麗.帶脈為病臨證治驗.江蘇中醫,1995,16(4):26]
原按:帶脈約束衝、任、督三脈,與生育關係密切。《奇經八脈考》曾說:“帶脈病變,令人無子”,帶脈有病不僅難以生產,即或受孕,胞胎亦不牢靠,每致引起胞漏、早產。”《傅青主女科》說:“帶脈者,所以約束胎之係也,帶脈無力難以提係,必然胞胎不固,故曰帶弱則胎易墜,帶傷則胎不牢。”該患者懷孕2個月,因腎氣不足,帶脈虛憊,提係失職,衝任不固,形成胎漏。治用當歸、黃芪、川續斷、白芍、五味子等品。根據《奇經藥考》所記,上藥都為入帶脈之藥,能使帶脈強壯,提係功能正常,帶脈固,則胞胎安。
評析:臨床上還有滑胎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習慣性流產,孕婦每每數次懷孕,數次滑胎,滑胎月份相似。此乃帶脈不固,腎氣虛弱所致,西醫往往無原因可找。治療時,最好於懷孕前常服泰山磐石散,適當加入杜仲、菟絲子等固帶脈、補腎氣之品,療效頗為滿意。
4.陰吹案
王某,女,30歲。1991年2月14日初診。據述近期白帶較多,小便頻數,陰道內時有矢氣。近因工作繁忙,常偶一轉身,下部即連連有放氣聲。麵色白,舌質淡、苔白,脈虛細。診斷為陰吹證。此乃帶脈失約,中氣下陷,腎氣亦虧。治擬固升帶脈,益氣健脾補腎法。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
升麻6g,黃芪15g,肉桂3g,甘草4g,白芍10g,狗脊10g,巴戟天10g,白術10g,菟絲子10g,覆盆子10g,五味子6g,龍骨15g。
用上方加減,先後服藥10劑,陰吹症狀消失,帶下亦少,小便次數恢複正常。
[沈誌強,程婉麗.帶脈為病臨證治驗.江蘇中醫,1995,16(4):26]
原按:陰吹一證,臨床較罕見。多係帶脈不固,中氣下陷而致。治用補氣固托法。本例患者,因帶脈失約,中氣下陷而有陰吹帶下、小便頻數等症,治用東垣補中益氣湯。方中升麻升提帶脈;五味子為入帶脈藥,補益氣陰,味酸兼收帶脈之陷,芪、術健脾益氣補帶脈;肉桂、狗脊等溫補腎陽,以治小便頻數之症;芍藥健脾燥濕。諸藥相伍,切中病機,故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