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帶脈辨證 (1)(1 / 2)

第18章帶脈辨證(1)

一、帶脈概述

(一)帶脈循行路線

足少陰經別,向上行至膕中,另走與足太陽經相會合,再向上內行至腎,當十四椎處(兩旁腎俞穴)分出,屬於帶脈。

帶脈出自季脅部,交會於足少陽膽經的帶脈、五樞、維道穴,圍繞腰腹部一周。

(二)帶脈病證

如果帶脈不和,可見婦女月事不調,赤白帶下等症。《素問·痿論》:“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說明帶脈失調,可發生痿證。在王叔和的《脈經》裏,也有“診得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衝陰股”等症的敘述。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臨泣(足)通於帶脈,其主治症有中風手足不舉,肢體麻木拘攣,發熱,頭風痛,項腫連腮,眼目赤痛,齒痛,咽腫,頭旋,耳聾,皮膚風癘癢,筋脈牽引不舒,腿痛,脅肋疼痛等。

(三)歸經選藥

嚴西亭《得配本草》:當歸主帶脈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又說:白芍主帶脈腹痛。川續斷、艾、龍骨主帶脈為病。其中艾治帶脈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升麻、甘草緩帶脈之急。

沈金鼇擴充王海藏、李時珍之論,列治帶脈病諸藥要品及九方時說:血崩久而成枯:四物湯。崩漏澀劑,收:白芍、白堊、艾葉、黃芩。血閉久而成竭:四物湯。閉者破劑,通:三棱、牛膝、桃仁、紅花、黃芪、鯪鯉甲炙、肉桂。

帶脈的引經藥,《得配本草》附錄《奇經藥考》及《雜病源流犀燭》中的“帶脈病源流篇”等,都有記載。朱小南《朱小南婦科經驗選》歸納先賢的經驗,補充一己之得,將帶脈藥分類如下:

1.升提帶脈:升麻、五味子。

升麻,《奇經藥考》認為能緩帶脈之縮急,朱老認為以升提帶脈的弛鬆為妥。因疝、腎著等症都可應用,甚至帶下崩中久陷者,用本品頗驗,都取其升提之力。五味子為帶脈藥,《傅青主女科》寬帶湯用五味子,謂:“或疑方中用五味、白芍之酸收,不增帶脈之急而反得帶脈之寬,殊不可解。”他又解釋:“用五味之酸以生腎水,則腎能益帶,似相礙而實相濟也”(少腹急迫不孕章)。朱老不能同意他的論點,因為五味子的性能,正如李東垣所說:“補氣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氣”(《本草綱目》五味子條所引)。”蓋味酸能收斂帶脈,補氣則鞏固它提係的功能而奏升提之效。

2.固托帶脈:龍骨、牡蠣、烏賊骨、椿根皮。

《奇經藥考》認為:“龍骨治帶脈為病”,蓋帶下久陷,非固托不能奏效,除龍骨外,尚有牡蠣、烏賊骨都有固托帶脈的功效,帶下日久,上列諸品均可選用。

3.止帶脈之疼痛:白芍、甘草。

《奇經藥考》認為:“白芍治帶下腹痛”,又說:“甘草緩帶脈之急”,凡是帶脈失調而發生疼痛現象,芍藥、甘草二者並用,協同安撫帶脈,而收止痛之功。

4.溫帶脈之寒:艾葉、幹薑。

《奇經藥考》認為艾葉能溫下焦,暖胞宮,所以能祛帶脈之寒。幹薑辛熱散寒,帶脈受寒,則功能減退,弛垂而酸痛,用熱藥溫暖,寒去而功能恢複,所以甘薑苓術湯中用本品,其理即在於此。

5.清帶脈之濕熱:黃芩、黃柏、白芷炭、車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