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帶脈病源流篇》認為黃芩亦為治帶脈病要藥,凡帶脈有濕熱滯留,黃芩之外可加黃柏。如果形體虛胖,濕重而兼陰部痛癢並有浮腫的,可加白芷炭、車前子,以增燥濕之力,尤其白芷,《神農本草經》已述其治帶下之效,近人更認為是治濕熱帶下的引經藥。
6.補帶脈之陰:當歸、熟地黃。
葉天士治奇經之法,以當歸為治帶脈病主藥,“帶脈為病,用當歸以為宣補”(《臨證醫案指南》龔商年按語)。帶脈陰虛營虧,當歸之外,可加熟地黃,效力更為顯著。
二、帶脈辨證病案評析
帶脈的“帶”字,含有腰帶的意思。因其橫行於腰腹之間,統束全身直行的經脈,狀如束帶,故稱帶脈。帶脈的主要功能,總的說來是“約束諸經”。它從第2腰椎發出,圍腰一周。因此,足部的陰陽經脈都受帶脈的約束。由於帶脈出自督脈,行於腰腹,腰腹部是衝、任、督三脈脈氣所發之處(衝、任、督皆起於胞中),所以帶脈與衝、任、督三脈的關係極為密切。帶脈為病主司婦人帶下,《傅青主女科》說:“夫帶下皆是濕證,而以帶下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帶脈為病概言之,可分虛實兩候,實證源於帶脈阻滯,虛證責之帶脈遲緩。茲擇其主要病理變化介紹驗案數則。
1.帶下病案
蘇某,女,69歲。患者膽石症術後,腹瀉已近半年,迭經中西藥物治療罔效,近半個月來症情加重,腹瀉稀水便日五六行,腹部墜迫,納少神疲,舌質淡,苔薄白,脈細。乃中氣虧虛,清氣下陷,帶脈失約所致。治以益氣升陷,固束帶脈。藥用:
黨參15g,炙黃芪30g,炒白術12g,炙升麻6g,炙柴胡6g,炙甘草10g,巴戟天10g,續斷12g,杜仲10g,五倍子6g,訶子肉10g,陳皮6g。
服藥1周,腹瀉停止,續於原方去五倍子、訶子肉加入鹿角霜、金毛狗脊等調治半個月以鞏固療效。
[陳革.從奇經論治經驗點滴.國醫論壇,1999,14(1):19]
原按:帶脈繞腰一周,約束縱行之經脈,使其守於常度。若脾氣虛弱,中氣下陷,往往易造成帶脈失約,諸經弛緩,出現諸如內髒下垂、久瀉脫肛、帶下等證。治療此等證候,除投益氣升陷藥物外,參用固束帶脈之品,方能獲事半功倍之效。
2.環腰拘痛案
陸某,女,27歲。1992年9月26日初診。患者14歲月經初潮,經來腹痛,並繞腰一周,似繩索緊束,每因情誌不悅而臨經繞腰痛,經量較多,經期縮短。今適臨經期,感胸悶腰酸,小腹墜脹,繞腰一周緊束感。舌苔薄白,脈象弦細。按疼痛部位,診斷為經行帶脈拘急痛。證係肝腎不足,複肝氣鬱結,帶脈阻滯,拘急而痛。治擬緩帶脈、疏肝氣、補肝腎之法。處方:
當歸10g,白芍30g,甘草6g,香附10g,紫蘇梗10g,鬱金6g,白術10g,延胡索10g,烏藥10g,補骨脂10g,杜仲15g,阿膠(烊衝)10g,仙鶴草15g。
服2劑後,經水來潮,束腰痛減輕,守前方續進3劑,囑下次臨經前1周複診,先後調理3個月經周期,帶脈疼痛緩解。
[沈誌強,程婉麗.帶脈為病臨證治驗.江蘇中醫,1995,1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