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督脈主病 (2)(1 / 2)

(二)督脈主病(2)

王某,女,63歲,因背部惡寒,麻木不適5年,加重1個月,於2004年10月11日就診。5年前因外傷自感背部正中至陽穴周圍疼痛麻木、惡寒,查胸椎MRI示第6胸椎壓縮性骨折,經服跌打丸、接骨丹等藥已不疼痛,但局部惡寒,麻木不適,不影響生活。1個月前因感冒服用新速效傷風膠囊、清開靈膠囊,感冒愈,但至陽穴周圍麻木不適麵積擴大,喜揉喜按,惡寒,睡眠需墊厚褥平躺於上麵不能見風,否則背部寒冷徹骨不能入寐,外踝昆侖穴處腫痛,靜滴刺五加針、川芎嗪針,肌注維生素B1、維生素B12未效,用中藥獨活寄生湯加減效不佳。現症:背部正中至陽穴周圍有手掌大小的麻木區域,畏寒喜暖需穿棉衣,腰膝酸軟無力,外踝昆侖穴處腫痛,舌質略暗,苔薄白,脈沉弱。此乃督陽不足、寒濕凝滯所致,治以溫陽驅寒除濕,灸至陽穴。並處方如下:

製附子30g(先煎30min),茯苓12g,人參8g,白術15g,白芍8g,骨碎補12g,川續斷12g,懷牛膝12g,羌活6g。

服上方3劑,惡寒明顯減輕,仍感麻木,腰膝酸軟無力,外踝昆侖穴處腫痛,上方製附子減為15g,加杜仲10g,繼服半個月後背部麻木區域縮小為1.5cm×1.5cm左右,偶爾無麻木感,穿衣接近正常人,腰膝酸軟無力明顯改善,外踝昆侖穴處腫痛消失,上方去羌活,改製附子為5g,按比例做成水丸以善後。

[康進忠.關思友主任醫師運用經絡辨證治療疑難病經驗.河南中醫,2005,25(11):17-18]

原按:本病患者病因為外傷引起第6胸椎壓縮性骨折,腎主骨生髓,而服用清開靈膠囊、新速效傷風膠囊後更傷陽氣。至陽穴周圍麻木不適,惡寒,範圍如手掌大,外踝昆侖穴處腫痛為定位要點,至陽穴為督脈所過,外踝昆侖穴為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故定位在督脈和膀胱經,腎與督脈均貫脊而相聯,督脈“督一身之陽”,“貫脊屬腎”,且腎與膀胱相表裏,互相影響,腎督陽虛,寒濕深侵,督脈傷則氣血痹阻,筋脈失養,腰膝失榮則出現上述症狀。故灸至陽穴以通陽痹,附子湯以補陽虛,溫經驅寒除濕;正如《傷寒論》述:“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304條)。”加用骨碎補補腎行血,壯骨接骨,善祛腎風;川續斷、杜仲補肝腎,壯腰膝,強筋骨;羌活辛溫散風,入太陽、督脈二經,懷牛膝引藥入腎治腰膝酸軟,主輔分明,切合病機而收效。

5.術後腹脹症

督脈的循行,起始於小腹部,當骨盆中央,因此小腹內疾患勿忘從督脈入手診治。

鬱某,男,55歲。2001年5月5日初診。患者10年前行膀胱癌切除術,術後10多年來,自感腹脹,二便不得通暢,脊背寒冷,無汗,麵色萎黃灰滯,舌苔黃膩,中有剝象,脈細弦。曾屢服理氣通利之中藥,均不能祛其病根。當為病在奇經,任督失調,陽氣不升,濁陰不降,當溫陽助督,升清降濁,調暢氣機。予方:

淨麻黃10g,熟附塊15g,細辛6g,製半夏15g,大腹皮15g,路路通15g,生何首烏15g,枳殼15g,澤瀉10g,車前子15g(包煎),升麻6g,生甘草6g。

服藥20餘劑,麵色漸轉佳,背部惡寒及腹脹之症若失。

[承小敏,張劍秋.以“奇經病”辨治雜病的經驗.中西醫結合學報,2003,1(1):65]

評析:本例患者病程纏綿已久,虛實夾雜,寒熱兼有,陰陽失調。張老根據“督走背,主一身之陽;任走腹,主一身之陰”的理論,正本清源,抓住主要矛盾,溫陽升清,調氣降濁。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助督散寒,佐生何首烏潤腸通便,升麻、枳殼一升一降,升清降濁,調暢氣機。大腹皮、澤瀉、車前子利水以消腫,半夏燥濕降濁,路路通通絡以暢經脈。諸藥合用,麵麵俱到,十載頑疾,一月而起。

6.眩暈

眩暈一症多從風、火、痰、虛入手辨證施治,能從督脈入手治療者已無幾人。看看下麵兩則病案。

陳某,女,51歲,1991年8月13日初診。頭昏,行動如酒醉狀已近1年,當地治療乏效,至省醫院診治為神經功能紊亂、梅尼埃綜合征,服多種中西藥仍未好轉,近月加重。刻診:頭昏頭重,自覺搖晃不穩,稍不注意即跌倒,跌倒後心慌、胸悶,睡眠飲食可,月經1~2月一行,舌質暗、苔白厚,脈沉。腦血流圖大致正常,血壓94/62mmHg。證屬髓海失充,痰瘀阻絡,督脈失總督之權,治宜益精充髓,和絡祛痰,通補督脈為法。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