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督脈主病(1)
督脈循身之背,入絡於腦,如果督脈脈氣失調,就會出現“實則脊強,虛則頭重”的病證,這都是督脈經絡之氣受阻,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之故。由於督脈統一身之陽氣,絡一身之陰氣,不僅發生腰脊強痛,而且也能發生“大人癲疾、小兒驚癇”。同時,督脈的別絡由小腹上行,如脈氣失調,亦發生從少腹氣上衝心的衝疝,以及癃閉、痔疾、遺尿、婦女不孕等證。
據《針灸大全》載八脈八穴,後溪通於督脈,其主治證有手足拘攣、震顫、抽搐、中風不語,癇疾、癲狂、頭部疼痛,目赤腫痛流淚,腿膝腰背疼痛,頸項強直,傷寒,咽喉牙齒腫痛,手足麻木,破傷風,盜汗等。
二、督脈辨證病案評析
督脈的“督”字,有總督、督促的含義。督脈循身之背,背為陽,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有統率、督促的作用。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的說法。因為督脈循行於背部正中線,它的脈氣多與手足三陽經相交會,大椎是其集中點,另外帶脈出入第二腰椎,陽維交會於風府、啞門,所以督脈的脈氣與各陽經都有聯係。又因督脈循行於脊裏,入絡於腦,與腦和脊髓有密切的聯係。《本草綱目》稱:“腦為元神之府”,經脈的神氣活動與腦有密切關係。體腔內的髒腑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的腧穴受督脈經氣的支配,因此,髒腑的功能活動均與督脈有關。所以金代醫家張潔古認為督脈“為陽脈之都綱”即是此意。
1.脊髓空洞症案
脊髓空洞症是一種緩慢進展的脊髓變性疾病,病理特征是脊髓內有空洞形成及膠質增生,臨床主要症狀是受損脊髓節段的分離性感覺障礙、下運動神經元障礙、傳導功能障礙及營養障礙。病因可能與先天發育異常、先天性血管疾患、腦脊液力學異常及外傷等有關,本病目前西醫學尚無特效藥物,治療非常困難。
但這種病,運用中醫藥治療的驗案屢有報道,通過分析,發現大多驗案多是從經絡辨證入手獲效的。明代名醫李時珍《奇經八脈考·督脈》說:“督脈為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乃下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裏上行。”《靈樞·本輸篇》說:“頸中央之脈,督脈也。”現代解剖學中脊髓的部位和功能,大多與中醫督脈的循行和作用相吻合。
從現代解剖學分析,脊髓空洞是由於不同原因引起脊髓中出現空洞形成及膠質增生,多發生在頸段,也可向上發展至延髓或向下至胸髓或腰髓,其表現為一側或雙側的節段性分離感覺障礙,以及傳導束型感覺障礙及營養障礙,雖然臨床症狀主要表現在四末,但病位在脊髓。《靈樞·海論篇》說:“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靈樞·經脈篇》雲:“督脈之別……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這些症狀與脊髓空洞症有類似之處。因此,眾多醫家認為病機根本在於精氣虧損,髓海不足,督脈空虛。該病病變多損傷脊髓後角,病人出現偏側肢體或軀幹疼痛。對於這種疼痛產生的原因,諸多醫家認為是奇經之陽匱乏,溫煦推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常致絡脈瘀阻,“不通則痛”。亦可因腎陽不足,絡脈失於溫煦,或因寒邪外傷脊絡絀急,而見自發性疼痛,正所謂“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
因此,益髓助督、扶元起痿是治療的根本,活血化瘀、解痙通絡治其標。下麵我們來一起看一個病案:
沈某,男,55歲,教師。1991年9月1日初診。兩上肢間歇性不遂20年。初發時,兩上肢不遂持續時間約半天至2天,尤以右上肢發作頻繁。曾在本市數間醫院診治,先後診斷:“橈神經麻痹,橈尺神經麻痹”。後因治療無效,症狀加劇,兩上肢不遂時間延長,發作頻繁而在市某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經做脊髓椎管造影與CT檢查,診斷:“脊髓空洞症”。曆經蒸汽浴、放療、體療與藥物治療。症狀仍未改善。近5年來,症狀反複發作。逐漸加劇,由每年發作1~2次增至9~10次,持續時間約1~2周。刻診:兩上肢活動不利,右上肢為甚,自覺力量較前逐漸減弱,兩上肢膚表遇熱及疼痛刺激反應麻木,納食不香。大便溏薄。否認外傷史。查:兩上臂、前臂肌肉萎縮,兩上肢活動受限,肌力減退,右側較甚,表皮溫覺與痛覺降低,觸覺正常,兩下肢無異常。舌黯紅、苔薄微膩,脈滑。處方:
熟地黃(砂仁拌)、丹參各30g,當歸20g,炙龜甲、補骨脂、潼蒺藜、黨參、炒白術、桑枝、木瓜、骨碎補各15g,枸杞子、山茱萸、陳膽南星、生甘草各10g,佛手6g。7劑,水煎,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