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診:左上肢活動漸利,右上肢仍活動受限,但較前好轉,胃納稍振,大便仍溏,舌偏黯、苔薄膩,脈滑。症已改善,原法再進。上方加紫蘇梗10g,鹿角膠(烊入)9g。續服14劑。
三診:兩上肢已能自主活動,但覺力量仍弱,納食漸香,大便已實。舌偏暗、苔薄膩,脈細。效不更方,再進14劑。
患者經投補腎養肝健脾、活血化瘀通絡之劑治療月餘,諸症逐漸好轉,兩上肢活動自如,再守原法調治年餘,經CT複查證實:脊髓空洞明顯縮小,能正常工作生活,隨訪至今未反複。
[周大成.脊髓空洞症治驗.新中醫,1996,28(2):20]
原按:全方治以炙龜甲、熟地黃、鹿角膠、潼蒺藜、枸杞子、山茱萸、補骨脂等濟陰補陽,益腎補督,填精生髓,涵水養肝;又以當歸、丹參、木瓜、桑枝、骨碎補等化瘀通絡,強壯筋骨,調和氣血;配黨參、炒白術、佛手、紫蘇梗等健脾助運之輩;方中陳膽南星一味,能除久病頑痰,具溫化痰瘀之功。全方標本兼顧,藥證合拍,並循“貴守方,重治本”之古訓,故有良效。
2.產後惡露不止案
婦科疾患,常因衝任失調,肝脈不暢,但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小骨盆中央)。因此,不可忽視督脈功能失調在其發病中的重要作用。
陳某,女,21歲,1997年9月23日初診。於45天前在本院順產1嬰,產後惡露淋漓不斷,前服生化湯及歸脾湯加減多劑後仍未止,遂來邀餘診治。刻診患者惡露淋漓不止,量少色淡暗,腹不痛,腰膝酸軟,背脊部冰冷感,神怠乏力,動則汗出,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此乃產後下元虧虛,八脈空虛,督脈不能固攝其經脈,即有惡露漏下不止之症。故用葉氏治奇補督固經法:
鹿角膠、川續斷、熟地黃各12g,黨參、菟絲子、枸杞子各15g,當歸、阿膠各10g,炙甘草3g。
服5劑後惡露已止,諸症已減。繼服前方5劑而愈。
[李仁燦.葉天士治奇經法婦科運用舉隅.光明中醫,1999,14(2):42]
原按:本案因產傷氣血,損及下元,督脈虧虛。督為陽脈之治,主全身之總督,督虛不能固攝其經脈,即惡露漏下不止。故用鹿角膠補督脈之體;當歸血中氣藥,與鹿角膠相伍,以直達血海而固攝經血之泄漏;佐以菟絲子溫補少陰,川續斷強筋壯骨,熟地黃、枸杞子、阿膠養陰潤燥,黨參、炙甘草益氣固攝。諸藥合用,使督脈壯,而總督之權複,則諸經從命,血不妄行而惡露漏下自止。藥症相符,故二診而瘥,足見葉天士治奇經之法神妙哉。
3.成人硬腫病案
楊某,女,48歲。1989年10月以成人硬腫病入院。1年前,始覺頸項俯伸活動不便。繼而發現皮膚漫腫發硬,且向肩背發展,自覺患處皮膚繃緊,如繩所縛。病理活檢報告:成人硬腫病。舌淡紅,苔薄白,脈沉澀。證屬督脈空虛,風寒濕邪乘虛雜至,經絡塞蔽,氣血痞塞,發為冷流腫。治宜益氣助陽,填精補髓,散寒通痹。處方:
炙麻黃10g,炒白芍10g,當歸10g,羌活10g,獨活10g,鹿角膠(烊化)10g,川續斷10g,黃芪30g,上肉桂6g,川椒6g,穿山甲珠6g,細辛6g,枳殼6g,金毛狗脊12g,桑寄生12g。日1劑,水煎,分3次服。
連服15劑後,項背俯仰活動自如。周身如繩所縛的繃緊感完全消失,囑服全鹿丸(中成藥),日2次,每次6g,1個月後諸恙俱平而愈。
[徐宜厚.奇經八脈指導皮膚病治療之我見.新中醫,1993,25(12):41-42]
評析:“冷流腫”病名始見於《諸病源候論·腫病諸候》,該書說:“流腫,凡有兩候,有熱有冷。冷腫者,其痛隱隱然,沉深著臂膊,在背上則腫起,憑憑然而急痛。”據此描述,認為冷流腫似西醫成人硬腫病。剖析本病發生的部位,恰好在督脈循行區域。督脈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使背脊陽氣被遏,經絡痹塞,表現為皮膚呆硬、堅實,活動受礙。遵李氏“任、督二脈,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遺訓。連用溫藥通陽之品。如附片、川椒、細辛、羌活、獨活、肉桂、鹿角膠等,直通督脈,輔以桑寄生、金毛狗脊強肝腎,祛風濕。陽氣振奮,陰寒自散,其證霍然。
4.背部寒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