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任脈辨證

一、任脈概述

(一)任脈循行路線

任脈起始於中極下的會陰部,向上到陰毛處,沿腹裏,上出關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上行到下頜、口旁,沿麵部進入目下。

衝脈和任脈,都起於胞中,它的一支循背脊裏麵上行,為經絡氣血之海。其浮行在外的,沿腹上行,會於咽喉,另行的從咽喉上而絡於唇口周圍。

任脈,起於中極穴的下麵,向上經過陰毛處,沿著腹壁深處再上行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部。

任脈別絡,名尾翳(鳩尾),從鳩尾向下,散布於腹部。實證,見腹皮痛;虛證,見瘙癢。取用其絡穴。

(二)任脈病候

任脈循行胸腹正中,於小腹部與足三陰交會,如脈氣失調,可發生前陰諸病,如疝氣、白帶、月經不調、不育、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陰中痛等。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列缺通任脈,其主治證有痔疾、便泄、痢疾、瘧疾、咳嗽、吐血、溺血、牙痛、咽腫、小便不利、胸脘腹部疼痛、噎嗝、產後中風、腰痛、死胎不下、臍腹寒冷、膈中寒、乳痛、血疾等。

(三)歸經選藥

傅青主《傅青主女科》說:“山藥、芡實專補任脈之虛,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脈之中。”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說:“龜性陰,走任脈。”

嚴西亭《得配本草》說:“龜板通任脈”,又說:“丹參益衝任,王不留行通任督二脈,茴香、秋葵子、馬鞭草入奇脈,澤蘭調病傷八脈。”

朱小南《朱小南婦科經驗選》總結前人的經驗說:補任脈之氣:鹿茸、覆盆子、紫河車;補任脈之血:龜甲、丹參;固任脈:白果。

二、任脈辨證病案評析

任脈的“任”字,有擔任、妊養的含義。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全身陰經脈氣有總攬、總任的作用,故有“總任諸陰”和“陰脈之海”的說法。《素問·骨空論》雲:“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麵入目。”任脈循於頸喉胸腹正中線,“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裏”,“會足少陽、衝脈於陰交”,“會足太陰於下脘”,“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於中脘”,“會陰維於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奇經八脈考·任脈》)。因此,任脈能夠總任一身之陰經,為“陰脈之海”,主持元陰,任養一身之陰氣,參與主持生殖活動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婦女的經帶胎產有極重要的作用。故其為病的特點是陰氣受損,機體失於滋養,生殖機能障礙為主。任脈起於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它所經過的石門穴,別名稱為“丹田”,為男子貯藏精氣,女子維係胞宮之所,又為“生氣之原”。

《素問·骨空論》雲:“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素問·上古天真論》雲:“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靈樞·五味篇》指出:“其有天宦者……其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由於其為“陰脈之海”,調節陰經氣血,主持人的生長、發育、生殖的重要基礎物質——元陰。任主胞胎,能承任輸送陰血“妊養”胞胎。任脈損傷,或虛衰不足,則影響陰經而發病,元陰不足則人的生長、發育及生殖功能衰退,可見“不孕”“胎漏”“滑胎”“胎萎不長”等證。任脈為陰脈之海,主持元陰,妊養全身,故任脈病證之治貴在固護陰氣,分清寒熱虛實,實則祛邪救陰安任,虛則滋補陰精以固任。

補養任脈法,適於衝任二脈氣虛血少,胞宮失養,陰虛有熱或氣虛不攝而致的上述疾病。因腎主藏精,脾主統血,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故補養任脈法常用補腎填精之品如阿膠、紫河車、菟絲子、覆盆子、枸杞子、肉蓯蓉、山茱萸等。而龜甲可作為任脈的引經藥,葉天士說:“龜板性陰走任脈”,《臨證指南醫案·產後門》龔商年按曰:“任脈為病,用龜板以為靜攝”。補氣健脾藥常用人參、黃芪、白術、山藥等。臨床上對任脈虧損,虛火內擾者,還常用黃柏、知母、生地黃、玄參等降腎火之品,傅青主曰:“黃柏清腎中之火,腎與任脈相通以相製,解腎中之火即解任脈之熱矣。”

1.疝氣案

王某,男,26歲。右側陰囊腫大,有墜脹感,外科檢查診為“睾丸鞘膜積液”,囑擇期手術,患者畏懼,前來求中醫治療。診見:苔薄脈弦,斷為七疝中之水疝,總由任脈氣結水停所致。治以疏利任脈。藥用:

生白術15g,豬苓12g,茯苓12g,澤蘭12g,澤瀉12g,車前子12g,川楝子10g,小茴香6g,烏藥6g,桂枝6g。

服藥1周陰囊腫大即減,又守方治療半個月而愈。

[陳革.從奇經論治經驗點滴.國醫論壇,1999,14(1):19]

評析:《內經》雲:“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對於疝氣瘕聚,後世每從肝論治,然肝與任脈居少腹,肝氣失疏,氣血失於調暢,勢必影響任脈,僅從肝治,不用奇經藥,藥難達病所,隻有奇經病用奇經藥,其效始著。方以川楝子、小茴香、烏藥疏肝理氣,軟堅散結;白術、茯苓健脾化濕;豬苓、澤蘭、澤瀉、車前子利水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