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衝脈辨證(2)
張某,男,72歲,幹部。1997年1月21日初診。3年前雙目失明後常抑鬱寡歡,2個月前,時覺有股熱氣自小腹部上衝胸咽,耳中如雷轟鳴,雙目灼熱,頭汗出,喜冷惡熱,自行緩解後如常人,多由情誌不舒引發。近10餘日發作頻繁,諸症加重,痛苦異常,西醫曾以神經官能症治療無效。刻診:平素耳鳴如蟬,口幹,大便略幹,納食可,舌質黯紅有瘀斑,苔白,脈弦細,中醫診斷為奔豚氣。治宜鎮肝潛陽,平衝降逆。以鎮肝熄風湯加味:
懷牛膝50g,生赭石30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杭白芍15g,玄參15g,天冬10g,黃芩10g,炒麥芽10g,茵陳6g,川楝子10g,丹參30g,甘草10g。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1997年1月2日4複診,訴奔豚氣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症狀大減,舌脈如前,守方5劑,諸症悉愈。
[唐素敏.鎮肝熄風湯臨床應用.河北中醫2003,26(6):46]
原按:《金匱要略方論·奔豚氣》指出:“奔豚病,從小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複還止,皆從驚恐得之”。上衝腹痛為奔豚氣病,經言“衝脈為病,逆氣裏急”。奔豚氣病即衝脈氣病,衝氣與奔豚氣實為一體。所謂奔豚,以其上衝胸喉,如豚之奔,故名奔豚。
本例患者以發作性氣上衝咽、痛苦異常為主症,屬中醫學“奔豚氣”。患者年事已高,肝腎陰虛,肝陽易亢,加之抑鬱日久,肝氣鬱結,氣鬱日久化火,火鬱極而發,肝氣夾熱循衝脈上逆,而見熱氣從小腹上衝胸咽,陽亢風動,風火上擾清竅,則見耳鳴如雷,雙目灼熱,其病機為肝腎陰虛,肝陽夾衝上逆。故以鎮肝熄風湯加減,方中以赭石、牛膝平衝降逆折其陽亢,配以生龍骨、生牡蠣、杭白芍等滋陰潛陽,茵陳、黃芩、川楝子清肝泄火。
3.咳血案
孫某,男,48歲。咳嗽、咯血反複發作近3年,支氣管造影診為“支擴”。近因惱怒,導致咯血發作,量多色鮮紅,麵部烘熱,頭昏目眩,口幹心煩,苔薄質紅,脈弦數。證係肝鬱化火,衝氣上逆,損傷陽絡,血從上溢,治宜降逆平衝。藥用:
生赭石3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生赤白芍各12g,大黃炭10g,生地黃15g,懷牛膝10g,三七粉3g,蛤粉炒阿膠10g,炒牡丹皮10g,焦山梔子10g。
服藥1劑。咯血即減,連服3劑,咯血得止。繼予養陰清肺以善其後。
[陳革.從奇經論治經驗點滴.國醫論壇,1999,14(1):19]
評析:《內經》雲:“衝脈為病,逆氣裏急”,“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臨床上吐衄咳血,多由肝胃火盛,陽絡受損。氣逆血溢所致。然這些病證也與衝脈密切相關,蓋“衝為血海”,具有調節氣血之功能,衝氣上逆,血不歸經,必見吐衄咯血等症,亟宜降氣安衝,氣降則血不上溢,安衝則血自歸經。方以赭石、龍骨、牡蠣潛鎮衝脈上逆之氣,白芍、生地黃、懷牛膝養肝柔肝,丹、梔清肝熱,大黃炭涼血止血,三七化瘀止血,蛤粉炒阿膠養血止血。全方融潛鎮、養陰、清熱、止血於一爐,故有佳效。
4.心悸案
患者,女,60歲,2004年10月27日初診。患者心悸2年,中西醫藥雜治效不明顯,自訴心慌、悸動不安,勞累後尤甚,伴上腹脹滿疼痛,時作時止。漸至納食減退,惡心欲嘔,形體消瘦,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頭昏目眩。近2個月來,自覺惡寒,冷汗時出,雙跗寒涼。舌暗,苔薄白,脈細。心電圖示“右束支傳導阻滯合並房性心動過速”。治宜溫陽理中,降逆平衝。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