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衝脈辨證 (2)(2 / 3)

黨參15g,製附片6g,桂枝10g,杜仲10g,小茴香6g,艾葉10g,紫石英15g,茯苓10g。

連服7劑,心悸好轉,脘腹脹痛減輕,食量增加,續以原方進退治療1個月,諸症皆失。

[孟穎舟.衝脈病證治舉隅.甘肅中醫,2006,19(11):31]

原按:足陽明經絡脾,上交於心,今心悸不寧,乃陽明絡空。衝脈為血海,隸於陽明,受胃中水穀精微滲灌,陽明不足,則衝脈失其濡養,厥寒氣逆。衝逆則肝胃之氣皆逆,故脘腹脹痛時作時止。胃陽虛而不受納,故食入惡心。陽不外固,故跗冷且冷汗出。此乃胃陽虛弱,衝氣虛寒厥逆所致,方用黨參、茯苓、附片、桂枝溫陽理中;小茴香、艾葉、紫石英、杜仲散寒安衝。此為正經與奇經同治之法。

5.經行牙痛案

羅某,女,40歲,教師。1985年4月7日初診。主訴經來牙痛20年。患者從月經初潮始每遇經來之際,滿口牙齒隱隱作痛,但因隱惑之疾難以啟口,自取西藥(藥名不詳)暫能止痛,從未根治。隨著年齡增長,每臨經期牙痛加重,特來我院中醫科診治。症見:身體消瘦,兩顴發紅,手足心發熱,腰膝酸軟,經來時多時少,或前或後,舌嫩紅,苔剝脫,脈細數。辨證屬虛火上衝,氣血虧虛,陽明經脈受阻之經來牙痛。治宜滋陰降火,通脈止痛。投以左歸飲加味:

熟地黃30g,黃柏15g,山藥15g,枸杞子12g,山茱萸10g,茯苓10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劑。

4月10日複診:患者牙痛減輕,經量較前有所增多,色鮮紅,遵其法,繼服上方易熟地黃為生地黃15克,續服2劑。

4月13日三診:患者服藥後牙痛停止,經期結束,為鞏固療效,續服上藥2劑,並囑在下一月經來潮之時繼續服用上方,直到經期結束,連續治療3個周期而告痊愈,隨訪至今未見複發。

[高普軒.經絡辨證在疑難雜症中應用體會.陝西中醫,1992,13(11):505]

原按:經來牙痛在臨床較為少見,本例屬衝任虧虛,腎之氣陰雙損,血海不盈,再加月經來潮更使血海虧損,又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脈循行於上下齒齦,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患者經行時血海虧損,使陽明之脈受損,運行氣血功能失常。加之患者素體虛弱,陰虛之證,虛火交熾,循經上衝而致牙痛,方用《景嶽全書》左歸飲加減,方中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滋補肝腎之陰,茯苓、山藥、甘草健脾補氣和中,使氣血得充,黃柏滋陰降火,使氣陰得補,血海充盈,經脈兼達,經行牙痛自愈。

6.暈厥案

李某,女,59歲。1個月來突然昏厥發作2次,發時肢冷、汗出、心悸。測血壓偏低。平素自感頭暈目眩,頭痛,視物昏花。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肢酸軟,望其形容憔悴,精神萎靡,查血紅蛋白80g/L。心電圖正常。舌質暗淡,苔薄,脈細澀,證屬肝腎不足,氣血虛弱,任脈虧損,衝陽上衝為患。擬法:補肝腎,益氣陰,養任陰,降衝陽,仿龜鹿二仙膠合河車再造丸加減化裁:

黨參15g,熟地黃12g,紫河車12g,天冬、麥冬各10g,龜甲15g,黃柏6g,茯神10g,牛膝10g,鹿角膠10g,鹿銜草12g,白芍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