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衝脈辨證 (1)(1 / 2)

第15章衝脈辨證(1)

一、衝脈概述

(一)衝脈循行路線

衝脈是五髒六腑十二經脈之海,五髒六腑都稟受它的氣血的濡養。其上行的一支,出於咽喉上部和後鼻道,向諸陽經滲灌精氣。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陰腎經的大絡,從氣衝部分出,沿大腿內側下行,進入膕窩中,下行於小腿深部脛骨內側,到足內踝之後的跟骨上緣而分出兩支,與足少陰經並行,將精氣灌注於足三陰經;向前行的分支,從內踝後的深部跟骨上緣處分出,沿著足背進入大趾間。

衝脈為十二經脈之海,它和足少陰之絡同起於腎下,出於足陽明經的氣衝部,沿大腿內側,向下行於膕中,再沿脛骨內側,與足少陰經一起下行入於足內踝之後,入於足下。另一條支脈,斜入內踝,出而入於脛骨、跗骨相連之處,經足背進入大趾之間,入諸絡脈之中,起到溫養脛部和足部的作用。

衝脈起於氣衝穴,伴隨足陽明胃經,挾臍兩旁上行,到胸中而分散。

(二)衝脈主病

衝脈和任、督同源異流,衝脈起於胞中,如脈氣失調,則有月經失調、不孕、漏胎、小產等病出現;本經循腹至胸中而散,故有氣急、胸腹痛,氣上衝心等症。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公孫通於衝脈,其主治證有心(胃)痛,胸脘滿悶,結胸,反胃,酒食積聚,腸鳴,水氣,泄瀉,噎嗝症,氣急,脅脹,臍腹痛,腸風便血,瘧疾,胎衣不下,血崩昏迷等。

(三)歸經選藥

嚴西亭《得配本草》載:木香、當歸、黃柏、白術、蘆薈、檳榔、吳茱萸,主衝脈為病,逆氣裏急。

又載:巴戟天、香附入衝脈,川芎、黃芩、鱉甲行衝脈,鹿銜草、枸杞子補衝督之精血,甘草和衝脈之逆,王不留行通衝任二脈,丹參益衝任。

《奇經八脈考》轉王好古言:“衝脈為病,逆氣裏急,宜此(吳茱萸)主之。”

李時珍說:“血生於心包,藏於肝,屬於衝任,紅花汁與之同類,故能行男子血脈,通女子經水,多則行血,少則養血。”

又說:紫石英“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宜之”。白芍“能治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也”。按此紫石英、白芍、紅花皆入血海衝脈。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下焦篇·濕溫》中說:“歸、茴補衝脈”。

陳修園《婦科要旨》說:“鹿茸入衝、任、督三脈,大能補血,非無情之草木可比也”。

《朱小南婦科經驗選》總結前人的經驗,將入衝脈的藥物歸納為:

補衝脈之氣:吳茱萸(《本草綱目》引王好古言),巴戟天(《本草綱目》),枸杞子、甘草、鹿銜草(《得配本草》),鹿茸(《女科要旨》),紫河車、蓯蓉、紫石英、杜仲(《臨證指南醫案》)。

補衝脈之血:當歸、鱉甲、丹參、川芎(《得配本草》)。

降衝脈之逆:木香、檳榔(《得配本草》)。

固衝脈:山藥、蓮子(《傅青主女科》)。

二、衝脈辨證病案評析

衝脈的“衝”字,含有衝要、要道的意思。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衝。衝脈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有“十二經之海”“五髒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由於衝脈與任脈相並行,又與督脈相通,其脈氣在頭部灌注諸陽,在下肢滲入三陰,因此容納來自十二經脈五髒六腑的氣血,成為十二經脈、五髒六腑之海。衝脈與足陽明會於氣衝穴,又與足少陰經相並而行,與胃和腎相聯係。胃為“後天之本”“水穀之海”;腎為“先天之本”“原氣之根”。衝脈起於胞中,又稱“血室”“血海”。婦人月經與衝脈功能有密切聯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這裏說的“太衝脈”,即是指衝脈而言。“衝為血海”說明衝脈與妊、產、胎、育密切相關。

(一)因虛致崩當固衝

衝脈總領十二經脈,為氣血經脈的要衝,上能灌諸陽,下能滲諸陰。“衝為血海”,太衝脈盛,月事應時而下,又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因而衝脈又與心、肝、脾關係密切。與任脈共同職司生殖功能。衝脈虛,則血海灌注不能,胞脈空虛或損傷,而見月經不調諸症。

1.崩漏案

患者,女,35歲,2005年2月17日初診。患者脾胃素虛,兼以思慮過度,納食銳減。自訴周身困倦乏力,心悸氣短,小腹空墜,伴頭昏耳鳴,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影響日常工作。本次月經量多,淋漓不盡,且夜尿頻數。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而無力。治宜益氣健脾,固衝攝血。藥用:

生黃芪20g,白術15g,煆龍骨15g,煆牡蠣30g,山茱萸15g,白芍10g,海螵蛸12g,茜草10g,棕櫚炭6g,五倍子2g,製附片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