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足少陽膽經辨證病案評析 (1)(1 / 2)

(二)足少陽膽經辨證病案評析(1)

在臨床上治療氣機失調,常見足少陽膽經在臨床上經絡辨證的案例,有失眠、頭痛、心悸等多種病證,下麵我們一起學習一些典型病案。

1.膽心綜合征案

膽心綜合征是膽囊炎引起的心絞痛、心律失常及心電圖缺血性改變等一係列心功能紊亂的症候群。有時候在臨床上對此症候群,西醫會感到沒什麼好辦法。而中醫在這方麵很有優勢。

陳某,女,56歲,1996年3月20日初診。因反複發作右上腹疼痛半年餘,伴心慌胸悶1個月而就診。並伴納呆、惡心、大便幹、尿黃。血白細胞12.6×109/L,中性0.80。心電圖:竇性心律,T波改變。B超示慢性膽囊炎、膽結石。舌紅、苔膩,脈弦。證屬濕熱內蘊,膽胃不和,熱擾心神。治以清熱利膽,和中安神。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

黃連3g,黃芩10g,生大黃10g,竹茹10g,枳實10g,薑半夏10g,茯苓20g,金錢草30g,炙雞內金10g,炙遠誌10g,陳皮10g,生甘草6g。

服上藥5劑,右上腹痛好轉。納穀增,無惡心嘔吐,無胸悶、心慌,大便日行1~2次。複查心電圖正常。服藥15劑後,右上腹痛消失。

[談曉琴.黃連溫膽湯臨證舉隅.江西中醫藥,2003,34(6):33]

評析:從中醫角度怎麼去認識這個病呢?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氣血津液的運行、髒腑器官的功能活動及相互之間的聯係和協調,均通過經絡係統的運輸傳導、聯絡調節的功能才能得以實現。膽與心通過經絡相互依存。《靈樞·經別篇》記載:“足少陽之正……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靈樞·經脈篇》曰:“膽足少陽之脈……以下胸中,貫膈……循脅裏……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膽與心關係密切。正如《遵生八箋·膽髒附肝總論》所述:“心主火,膽主水,火得水而滅,故膽大者心不驚;水盛火煎,故膽小者心常慎。”可見,隻有膽的功能正常,疏泄調暢,精汁清淨,心主血脈、主神明等功能才正常。反之,則導致心係疾病的發生。

四診合參,察其舌紅、苔膩、脈弦,為痰熱之象。且心慌時出現納呆、惡心、大便幹等胃失和降之征,正屬膽經痰熱犯胃擾心,故黃連溫膽湯加金錢草、雞內金、大黃、遠誌等清痰濕化鬱熱、利膽和胃寧心而使病愈。

2.蛛網膜下腔出血案

王某,女,59歲。1989年4月22日入院。7天前勞動時,突發頭痛,項強,惡心嘔吐,在某醫院經腦脊液、CT檢查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經降低顱內壓、止血、抗感染等治療,病情穩定。遂邀中醫會診。症見精神淡漠,頭暈而痛,頸項強直,時有嘔吐。近3天來每天下午發熱惡寒,心煩不寧,時或譫語,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赤。舌紅、苔薄膩微黃,脈弦細。擬清膽化痰,和胃暢中。方選蒿芩清膽湯化裁治之:

青蒿20g,黃芩10g,竹茹10g,枳實10g,青黛10g,茯苓12g,葛根12g,柴胡12g,半夏8g,陳皮8g,滑石15g,鉤藤14g,山羊角40g。

服藥6劑,發熱嘔吐已止,大便已解,頭痛項強減輕,納食、精神好轉。再進6劑,頭痛、項強均除,已能坐起吃飯,四肢活動自如,再擬益氣活血通絡調理善後。

[姚鬆樹.蒿芩清膽湯新用.吉林中醫藥,1992(4):31]

評析:作者自注說本病係“鬱怒傷及肝膽,鬱而化熱生痰,痰熱內阻,氣血瘀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氣機逆亂有關”。故“治療本病多以清膽熱化痰為基本治則,故選蒿芩清膽湯化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