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足厥陰肝經辨證病案評析 (1)(1 / 2)

(一)足厥陰肝經辨證病案評析(1)

足厥陰肝經在經絡辨證中的醫案最多,所涉及的病種也非常多,細心研究這些驗案,頗能給人以啟迪。下麵我們就按足厥陰肝經的經絡起始和循行部位講解一些精彩的該經經絡辨證案例。

1.氣沿腿衝少腹——症奇卻辨證不難

在學習《中醫診斷學》的時候,常常聽老師說,“有其內必形諸外”,髒腑氣血失調,每每可以表現在體表,通過什麼表現出來呢,就是通過經絡。經絡內連髒腑,外連肢節,既是氣血運行的通路,也是病理信息傳遞的途徑。下麵的這個病例充分反映了經絡的這種功能特點。

患者,女性,52歲。47歲開始月經不調,至49歲經斷。在這期間,伴隨月經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數月不來,或一月再現。同時出現每日不管是夜寐,還是午睡,或是打盹片刻,隻要一醒,睜目瞬間,自覺有一股氣從大腿內側直衝小腹,至腹自散,所過之處有一種熱感灼痛。絕經之後,這一症狀一直存在至今。舌質正常,舌苔薄白,脈象弦兼細。

北柴胡12g,條黃芩6g,台黨參8g,生龍牡各30g,肉桂心3g,清半夏10g,雲茯苓15g,遠誌肉10g,炙甘草3g,大紅棗5枚。涼水浸0.5小時,煮沸,待水減半時湯成。3次/天,1次/夜間,溫服。

服藥3劑,數年之恙頓除。隨訪至今,未見複發。

[鞏春良.循足厥陰經灼熱1例.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04,25(6):367]

原按:人寐則血歸於肝,閉目則衛從睛明由外入裏;人寤則血出於肝,睜目則衛從睛明由裏布外。人之榮衛,雖由心肺所主,但由肝為之所調。“婦人以肝血為先天之本”,肝血下注血海以調節經血,更年期之時,天癸將竭,精血已虧,水不涵木,由之肝血不足,陽氣偏亢,陽盛則熱,熱盛則灼,趁人寐醒睜目之時,循足厥陰經上擾,“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抵小腹……”,故所過之處有一時性灼熱之感,自覺有一股氣從大腿內側直衝小腹,至腹自散,所過之處有一種熱感灼痛。欲清透此熱,須從足厥陰轉入足少陽而解;欲補益先天之腎精,須從後天中焦脾胃生化以完成;欲使神魂安寧,須用重鎮祛痰之藥。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調之。藥證相符,故其效卓著。

2.婦人生殖之患——亦需從肝論治

足厥陰肝經“環陰器”,足厥陰之別“結於莖”,足厥陰之筋“結於陰器”。因此,前陰之病,諸如陽痿、早泄、血精、陽強、前列腺疾病、疝氣、睾丸腫脹,甚至生殖器發育不良,其治不離肝經。不僅男子如此,婦人生殖疾患,常見的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以及附件炎等,盡管疾病不同,但從中醫經絡學說上看,其均與肝經有關。因此,治療上必須考慮經絡走向進行選藥。

陳某,女,36歲,已婚。患者9年前出現少腹兩側疼痛,曾經某醫院診斷為右側附件炎性包塊,屢經中西醫治療,腹痛時輕時重,療效不顯。近半年來病勢日重,月經量少。現月經已淨2日,右側少腹疼痛,黃帶多,口渴便結,舌黯紅、苔薄黃,脈弦。婦檢:子宮後位正常大、活動差,壓痛(+)。附件:左側(–),右側可觸及一約3cm×2cm大小包塊,質軟,壓痛(++),B超探查:子宮右後上方見一3.5cm×2.4cm大小暗區回聲,邊界模糊,壁厚。提示:後側附件炎性包塊。此為熱鬱血瘀,積久成癥,治宜疏肝清熱,活血消癥。方用柴枳敗醬湯加味:

柴胡9g,枳實9g,赤白芍各12g,甘草3g,三棱9g,莪術9g,敗醬草30g,紅藤15g,丹參15g,香附12g,牛膝9g,大黃9g,延胡索12g,乳沒各15g,生水蛭6g,生雞內金9g。水煎服。另以紅藤液灌腸。

治療1個月,共服藥25劑,諸症消失。婦檢:子宮後位,正常大,無壓痛,右側附件增粗無壓痛,左側附件(–)。B超複查:右側附件未見異常。

[馮宗文,劉穎,劉雲鵬.治療盆腔炎性包塊的經驗.江西中醫藥,1994,25(4):10-11]

評析:《靈樞·經脈篇》:“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靈樞·經脈篇》載:“肝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俯仰……婦人少腹腫”。盆腔炎性包塊,屬中醫“癥瘕”範疇,多見於已婚婦女,一般有急慢性盆腔炎史或婦科手術史,常表現為:兩少腹疼痛,按之明顯,常伴腰痛,或伴有月經失調、痛經、不孕、帶下等症。婦科檢查:一側或兩側附件增粗增厚,可觸及包塊,壓痛明顯。B超示可見炎性包塊回聲。因此,盆腔炎性包塊臨床表現與足厥陰肝經所病症狀相一致,宜從足厥陰肝經論治。結合黃帶多,口渴便結,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當為濕熱內阻,氣機不暢。一側或兩側附件增粗增厚,可觸及包塊為久病入絡,積瘀為癥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