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足厥陰與足少陽經辨證
一、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概述
(一)足厥陰肝經
1.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
足厥陰肝經:從大趾背毫毛部開始(大敦),向上沿著足背內側(行間、太衝),離內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離內踝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膝膕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裏、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陰部,至小腹(急脈;會衝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夾胃旁邊,屬於肝,絡於膽(章門、期門);向上通過膈肌,分布脅肋部,沿氣管之後,向上進入頏顙(喉頭部),連接目係(眼球後的脈絡聯係),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
它的支脈:從“目係”下向頰裏,環繞唇內。
它的支脈:從肝分出,通過膈肌,向上流注於肺(接手太陰肺經)。
2.足厥陰肝經主病
(1)足厥陰肝經病候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腰痛、前俯後仰受限,男人可出現小腸疝氣,婦女可出現小腹部腫脹,嚴重的則咽喉幹,麵部如蒙灰塵,脫了血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2)足厥陰絡脈病候
其病症:氣厥逆則睾丸腫脹,突發疝氣。實證,見陽強不倒;虛證,見陰部暴癢。
(3)足厥陰經筋病候
足厥陰經筋發病,可見足大趾支撐不適,內踝前部疼痛,內輔骨處亦痛,大腿內側疼痛轉筋,前陰不能運用。若房勞過度,耗傷陽精則陽痿不舉,傷於寒邪則陰器縮入,傷於熱邪則陰器挺長不收。
(二)足少陽膽經
1.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
足少陽膽經:從外眼角開始(瞳子髎),上行到額角(頷厭、懸顱、懸厘、曲鬢;會頭維、和髎、角孫),下耳後(率穀、天衝、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之前(經天容),至肩上退後,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後(會大椎,經肩井,會秉風),進入缺盆(鎖骨上窩)。
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會翳風),走耳前(聽會、上關;會聽宮、下關),至外眼角後;另一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下邊蓋過頰車(下頜角),下行頸部,會合於缺盆(鎖骨上窩)。由此下向胸中,通過膈肌,絡於肝,屬於膽;沿脅裏,出於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部。
它的主幹(直行脈):從缺盆(鎖骨上窩)下向腋下(淵液、輒筋;會天池),沿胸側,過季脅(日月、京門;會章門),向下會合於髖關節部(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側(風市、中瀆),出膝外側(膝陽關),下向腓骨頭前(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鍾),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它的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趾趾縫間,沿第一、二蹠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於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2.足少陽膽經主病
(1)足少陽膽經病候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嘴裏發苦,好歎氣,胸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麵孔像蒙著微薄灰塵,身體沒有脂潤光澤,小腿外側熱,還可發為足少陽部分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主治病症:如頭痛,顳痛,眼睛外眥痛,缺盆(鎖骨上窩)中腫痛,腋下腫,如“馬刀挾癭”等症,自汗出,戰栗發冷,瘧疾,胸部、脅肋、大腿及膝部外側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絕骨”、外踝的前麵,以及各骨節都酸痛,小趾側的次趾(足無名趾)運用欠靈活。
(2)足少陽絡脈病候
實證:見足部厥冷;虛證:見下肢癱瘓,不能起立。
(3)足少陽經筋病候
可見足第四趾支撐不適,掣引轉筋,並牽連膝外側轉筋,膝部不能隨意屈伸,膕部的經筋拘急,前麵牽連髀部,後麵牽引尻部,向上牽及脅下空軟處及脅部作痛,向上牽引缺盆、胸側,頸部所維係的筋發生拘急。如果從左側向右側維絡的筋拘急時,則右眼不能張開。因此筋上過右額角與蹺脈並行,陰陽蹺脈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是交叉的,左側的維絡右側,所以左側的額角筋傷,會引起右足不能活動,這叫維筋相交。
二、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辨證病案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