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足少陰與足太陽經辨證(2)
在臨床上不僅慢性咽炎,而且上焦口、舌、牙五官之病,多常有因下焦腎陰虛,虛火沿經上竄所致者,治療要點在於益腎補精,清降虛火。《景嶽全書·雜證謨·火證》曰:“虛火之與假熱,其氣皆虛……如陰虛生熱者,此水不足以濟火也,治當補陰,其火乃熄。”虛火之上炎,必滋其水,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如六味地黃湯之類是也。注意虛火與下焦的龍雷之火不同,詳見上文。此類病人臨床比比皆是,下麵一例係我在臨床所記錄一案。
張某,女,35歲,2006年5月初診。該患者口腔反複潰瘍2年,再發加重1周。症見:患者口唇內、兩頰內等部位,可見散在數個潰瘍,周圍微紅、微腫,有少量膿性分泌物,伴腰酸膝軟、失眠等症狀,舌質紅少苔、脈細數。證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治宜滋陰補腎,滋陰降火,方以知柏地黃湯加減:
知母6g,黃柏6g,生地黃20g,麥冬10g,玄參15g,山茱萸10g,牛膝10g,茯苓10g,澤瀉10g,懷山藥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
5劑病愈大半,繼服7劑而痊。
《靈樞·經脈篇》曰:“足少陰腎經……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挾舌本。”該患者久病傷及腎陰,陰不濟陽,虛火上炎,上炎口舌而致口舌潰破,正如《壽世保元·口舌》所雲:“口瘡連年不愈者,虛火也”,故予滋腎陰、降虛火而獲效。
臨床上要注意,虛火上炎導致的口腔潰瘍,與脾胃伏火、心肝之火上炎之實證,在症狀上表現有明顯不同。虛火上炎導致的潰瘍常常是微紅、微腫,甚至不紅腫;而實火上炎所致的卻多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同時下焦腎經虛火所致者,常有典型的腎陰虛、虛火上炎症狀,如腰酸膝軟,頭暈、手足心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等。當采用“陽病治陰”的方法。即養陰以配陽,滋陰而降火。切不可以苦寒之劑清熱瀉火。
更有喑啞一症,緩起者,多從肺、腎入手辨證;急起者,多從外感邪氣求治。但也有寒邪循經傷腎者,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暴啞聲不出”,對此清代名醫·張石頑頗有體驗,《張氏醫通》曰:“若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無痰,或清痰上溢,脈多弦緊或數疾無倫,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並以蜜製附子噙之,慎不可輕用寒涼之劑,二證寒熱天淵,不可不辨也”。確是從實踐中來。蓋足少陰之經脈循喉嚨,挾舌本,不僅肺為聲音之門,而腎實為呼吸之根。如寒邪犯腎,多成此疾。下麵我們看一看《扶陽講記》中的一則案例。
患者,男,教師,56歲。平素身體壯實,2個月前,突然大雪,穿衣少而受寒,出現頭痛、項強、惡寒表證,連服解熱鎮痛片3片,出了大汗,頭痛減輕,第二天發現聲音全啞,迭治無效。刻診:倦怠,頭痛、項強、身痛,微微惡寒,咽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緊。四診合參,證係寒客太少二經。治宜宣肺、溫腎,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製附片75g(先煎2小時,去其麻味),麻黃15g,遼細辛15g,生薑60g。
1劑,汗大出,諸症減輕,聲音能發出一點,2劑聲音如常。
評析:此案實係患者已過中年,陽氣逐漸衰落,突感其寒,病邪由太陽直入少陰,“足少陰腎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加之西藥發汗過度,更傷其陽,肺竅更加閉塞,以致聲音暴啞。其病機關鍵在於少陰經脈凝閉,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而能獲效。在此當注意,火神派多出自四川,川人喜辛辣,對於辛溫之品頗能耐受,是故附、桂等用量極大,學者宜取其法,然需因時、因地、因人而調整用量,須知日人矢數道明、藤本健皆曰:“漢方之秘不告人者,即在劑量”。
(四)陰莖短小治當補腎
陰莖短小是指成年男子陰莖短而小,男性體征退化的一種病症。有時會影響正常性交,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損傷腎氣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