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黃20g,黃芪20g,山藥、山茱萸、白術、茯苓各10g,女貞子、墨旱蓮、仙鶴草各12g。水煎服。
3劑後血止,腰膝酸軟亦減,後用六味地黃丸1周以善後,隨訪未複發。
[郭世英.依時辨證治崩漏三例.陝西中醫函授,1997(2):42-43]
評析:酉時氣血流注旺於少陰腎經,兼見腰酸膝軟、舌紅少苔、脈沉遲而弱,當屬腎陰虧虛,故方用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益腎氣,二至丸滋腎陰,仙鶴草化瘀止血,黃芪、茯苓補後天,使氣血化生有源,以充先天,全方配伍精簡,但麵麵俱到,是以獲良效。
(六)背脊疾患宜辨經而治
背脊部為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循行之所,太陽經與少陰經相表裏,所以背部疾患每多從膀胱、督脈、腎經入手。
背脊痛案
餘某,女,51歲,幹部。1988年4月6日初診。患者近3年來背部經常疼痛,曾經數醫治療,多從風濕論治,然無顯效。現疼痛下及尾閭,上連頸項,俯仰不利,頭後枕部亦痛。全身重滯,天陰下雨時疼痛加劇。飲食尚可,大便溏軟,小便清利。脈浮細,舌淡苔薄白。綜合脈症,病在太陽和督脈二經。
方用:
桂枝10g,白芍10g,葛根10g,白術10g,蒼術10g,薏苡仁10g,羌活10g,附子10g(另包,先煎),淫羊藿10g,炙甘草10g,生薑3片,大棗12枚。
3劑後疼痛減輕。藥中病機,守方再進。春節前隨訪,雲二診5劑藥後,背痛未再發作。
[舒鴻飛.經絡辨證拾零.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2,15(3):38]
評析:患者身痛雖因風濕而致,但濕在何處,如不明辨,勢必用藥泛泛。前醫祛風勝濕少效,蓋緣於此。從經脈的循行上看,《靈樞·經脈篇》說:“膀胱足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於腦。”背脊兩側及後項為太陽經脈所過,督脈循行於背脊正中線;從病史上看,患者因天熱睡竹床起病,故診病在太陽及督脈二經。因此,用桂枝湯加羌活、葛根,以治太陽,加淫羊藿、附子以溫督脈,用蒼術、白術、薏苡仁祛濕。數劑而愈,並非偶然。下麵再接著看我診治的一個病案。
病人是個35歲的女性患者,在報社工作,到了夏天,他們辦公室就長期開著空調,而她坐的位置,背正對空調,空調吹著當然舒服,但這寒邪也就慢慢地吹入了她的體內,到了去年的冬天,這病就發出來了,每天感到背部寒冷異常,每晚都夢見自己睡在冰上,常常被冰醒。她認為到了4、5月份天氣暖和後,病情就會好轉,可是到了6月份,病情亦舊如故。沒辦法就來看病了。聽了病人的描述,我就斷定是寒傷太陽經脈了,但督脈起始於小腹部當骨盆的中央(胞宮),亦行背部,若寒邪傷及督脈,其必當產生宮寒,問診便從月經入手,病人說,這病後月經一直不調,每月經來腹痛,喜溫喜按,經行有很多紫暗的血塊。舌質淡嫩,苔白,脈沉細。即以溫補督脈、辛散太陽經脈寒邪為原則組方。
桂枝10g,仙茅10g,淫羊藿10g,製附片10g,鹿角霜20g,細辛3g,當歸10g。
患者服方5劑後複診,說背寒症愈,問是否要繼續服藥。處方遂改為芎歸膠艾湯加附片、製香附等味,告之每月月經前服5~7劑中藥以調經,連用2個月,諸症皆失。可見,掌握好經絡學說不僅對處方用藥不可少,而且對四診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