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足少陰與足太陽經辨證 (2)(2 / 3)

金某,男,25歲,幹部。患者幼時健壯,11歲時患結核性腦膜炎,此後發育遲緩,19歲起逐漸性喜嫻靜,陰莖、睾丸逐漸縮小,陰毛稀疏,伴雙下肢輕度浮腫,神疲乏力,體態偏胖,因羞於啟齒,未治。半年後全身浮腫,某醫院檢查為甲狀腺、腎上腺皮質、性腺功能減低。以甲基睾丸素、六味地黃丸治療未效。刻診:神疲乏力,形體偏胖,麵肢浮腫,麵部嬌嫩,皮膚細膩,乳房發育,陰莖短小、陰毛稀少,睾丸食指頭大小,聲音尖細,脈沉細、尺脈弱。證屬腎氣虛衰,精血不足,擬填補先天、扶持後天。予自擬補腎填精湯,藥用:

紫河車50g,生地黃100g,熟地黃100g,白術100g,枸杞子100g,當歸100g,陽起石100g,胡桃肉200g,黃芪100g,人參100g,五味子100g,山藥100g,山茱萸100g,巴戟天100g,牛膝100g。水浸一宿煎3次,加龜甲膠、鹿角膠、阿膠(各)150g,收膏,每日3次,每次服一湯勺,開水衝服。

服用2個月後基本恢複正常。後用歸脾丸合六味地黃丸交替服用3個月以鞏固療效,病告痊愈,至今身體健壯。

[趙曉琴.中醫藥治療男科疑難病驗案舉隅.上海中醫藥雜誌,2007,41(4):16]

評析:《靈樞·經筋》:“足少陰之筋,……並太陰之經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故本病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脾腎虧虛而致。此病例為腎氣虛衰,脾陽餒弱,故精血不足,陰莖短小,陰毛稀少,疲乏身軟,麵浮肢腫。治以補腎健脾,填充精血,以補先天、扶持後天之法,予自擬補腎填精湯加減,效果良好,值得研究。

(五)酉時發病勿棄腎經

下麵兩例疾患病位不同,病證不同,然經從腎論治而取效。皆從納支法入手進行辨證也。

酉時目痛案

劉某,男,10歲。患兒3歲時,酉時在院子玩耍,突然左目有進入灰塵感,疼痛流淚,隨到某醫院檢查,未發現異物。此後每天下午酉時目痛,疼即睡覺而緩解。曾多次到市級醫院檢查,視力左1.2,右1.2,外眼及眼底均未見異常。處方潤舒眼藥水、維生素B,用藥1個月餘效果不顯。於1998年5月28日就診。症狀同上,每天下午左目疼痛,畏光,痛即睡覺,不能吃晚飯,不能看電視,麵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食欲可,口吐涎沫。二便調,脈緩弱。治以自擬助陽活血湯,方藥組成:

人參、川芎、赤芍、車前子、五味子、甘草各6g,茯苓、當歸各10g,附子3g,細辛1.5g,生薑3片。水煎,日2次服。

二診,服上方9劑目痛大減,能看電視1小時,能吃晚飯。效不更方,原方續服9劑,目痛愈,唯口吐涎沫。原方加蒼術10g,服9劑後吐涎沫愈。因麥收停藥8天未痛,以後又微痛,原方加夏枯草6g,服9劑而告愈。隨訪至今來再複發。

[馬慶璋.子午流注辨證治驗3則.陝西中醫,2001,22(4):247]

原按:本案為陽虛目痛,酉時氣血流注腎經,患兒陽虛之體,雖酉時得天時正氣之助,仍不足以推動血行,致氣虛血瘀,目珠失養“不榮則痛”,正如清代醫家王清任所說:“元氣即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故患兒每痛即榻而眠。《內經》雲:“肝開竅於目”,又“人臥血歸於肝”,血歸於肝,目珠得養而痛止。患兒諸症均為陽氣虛,故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附子入腎經回陽氣、散陰寒乃命門主藥,細辛散寒止痛,當歸補血活血止痛,赤芍祛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止痛,茯苓健脾安神,車前子清肝明目,甘草調和諸藥,五味子入腎經滋腎生津,夏枯草補養血脈,稟純陽之氣,故治目痛如神。總之,本著“虛則補之”的原則,調補陰陽,使其“陰平陽秘”而目痛自愈。

酉時崩漏案

張某,女,23歲,工人,1987年1月6日初診。主訴月經提前半個月來潮。每日下午6時左右量多,現已月餘未淨,色暗,無血塊,伴腰膝酸軟而來診治。平素月經正常,舌紅少苔,脈沉兩尺而弱。辨證:下午6時左右正當酉時,屬腎經值令,脈證合參證屬腎精虛下元不固,腎氣虛不能攝血。治宜補腎益氣,兼以理血止血。方用腎氣丸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