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足少陰與足太陽經辨證 (1)(1 / 3)

第13章足少陰與足太陽經辨證(1)

一、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概述

(一)足少陰腎經

1.足少陰腎經循行路線

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然穀、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後(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鍾);上向小腿內(複溜、交信;會三陰交),出膕窩內側(築賓、陰穀),上大腿內後側,通過脊柱(會長強)屬於腎、絡於膀胱(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

它直行的脈: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穀,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脈:從肺出來,絡於心,流注於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2.足少陰腎經主病

(1)足少陰腎經病候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例病症:饑餓而不想進食,麵色黯黑像漆柴(炭),咳嗽痰唾帶血,喝喝氣急,剛坐下就想起來,兩目視物模糊不清、心像懸空而不安,有如饑餓之感;腎氣虛的容易發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動,好象有人要捉捕一樣;還可發生為“骨”方麵的深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經所屬穴位主治有關“腎”方麵所發生的疾病:口熱、舌幹燥、咽部發腫、氣上逆、喉嚨發幹而痛、心內煩擾且痛、黃疸、腹瀉,脊柱、大腿內側後邊痛,萎軟,厥冷,喜歡躺著,腳心發熱而痛。

(2)足少陰絡脈病候

其病症:脈氣厥逆,可見心胸煩悶。實證,見二便不通;虛證,見腰痛。

(3)足少陰經筋病候

足少陰經筋發病,可見足下轉筋,所經過和所結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轉筋的證候,病在足少陰經筋,主要有癇證、抽搐和項背反張等證,病在背側的不能前俯,在胸腹側的不能後仰,背為陽,腹為陰,陽筋病,項背部筋急,而腰向後反折,身體不能前俯,陰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後仰。

(二)足太陽膀胱經

1.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衝、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於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鬢、率穀、浮白、頭竅陰、完骨)。

其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絡卻、玉枕;會腦戶、風府),複出項部(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旁(會大椎、陶道;經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到達腰中(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膕窩中(殷門、委中)。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誌室、胞肓、秩邊),經過髖關節部(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浮郤、委陽),會合於膕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後方(飛揚、跗陽、昆侖),沿第五蹠骨粗隆(仆參、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的外側(束骨、足通穀、至陰),下接足少陰腎經。

2.足太陽膀胱經主病

(1)足太陽膀胱經病候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頭重痛,眼睛要脫出,後項像被牽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斷,股關節不能彎曲,膕窩好像凝結,腓腸肌像要裂開;還可發生外踝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就能主治有關“筋”方麵所發生的病症:痔,瘧疾,躁狂、癲,頭囟後項痛,眼睛昏黃,流淚,鼻塞、多涕或出血,後項、背腰部、骶尾部、膝彎、腓腸肌、腳等處發生的病痛,小腳趾不好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