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兵鋒 第二百六十九章 太子的奏議(2 / 3)

在大臣們所提請的一些事務都討論處理完畢後,站在朝臣隊列最前麵的太子李承乾站了出來,將一份奏折呈給李世民,“父皇,這是兒臣這段時間來所考慮的事,就是進行賦稅方麵的改革…”

“兒臣認為,如今我大唐國力漸強,百姓安樂,一派盛世的景象,然兒臣卻有憂慮!”李承乾已經把這段時間所準備的事項都背得爛熟了,起來很是順溜,“我大唐境內,世家占據著非常多的土地,這些土地並不與百姓田地般正常交納賦稅,使得我大唐國庫的收入遠比實際能征收的少,還有在京及各地官員的封地,這些封地也不是正常交納賦稅,據戶部統計,以上這些不征稅的田地已經占了如今我大唐可耕種麵積的近三成,而且官員封地的規模和數量也是越來越大,若長此以往,百姓手中的田地會越來越少,終有一,我大唐所有的土地都置於世家和官家之手,產生動亂…”

“百姓的田地數終是有限,出產也不可能無限製提高,到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大唐國庫的賦稅會逐年的減少,所以兒臣上表請求父皇,在暫時無法收回這些田地的前提下,世家與官家的田產,一並納稅,官紳一體,同時減少百姓所征賦稅的比例,兒臣在奏本裏,有詳細的納稅數額比例等的講述,請父皇定奪…”

李承乾的話剛一完,朝臣列中像似炸開了窩一般,議論開了,李世民卻不話,眼睛一直在群臣堆裏掃,看群臣的反應。

“陛下,臣支持太子的提議!”李業詡第一個站了出來,表示了對李承乾的支持,“如今下豐足,百姓衣食無憂,然待災之年,百姓很有可能食不裹腹,我大唐百姓一向溫順,若非活不下去,絕不會做出犯上作亂之舉,如果能有效減輕進姓的賦稅負擔,那百姓感恩戴德,對朝廷自是更加的擁護,此有得民心之舉;而世家門閥,數百年來都獨然於外,沒有正常交納賦稅,這使得下百姓不滿,也使我大唐的賦稅收入減少至半。世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卻不納稅或者納較少的稅,百姓田畝少卻要納繁重的賦稅,災之年,百姓收入不足納稅,衣食的憂慮,會使百姓心生怨恨,而暴力相抗,如今陛下對官員所封田畝頗多,也無須納稅,而官員及有功之臣會越來越多,這也使得百姓手中土地越來越少,但按人頭繳納的稅卻不會減少,如此以往,下必生亂…”

向世家和官家收取賦稅是第一步,接下來要進行的還有田地所有製度的改革!

“陛下,臣不認同李尚書此言!”在李業詡喘口氣,想再繼續時候,長孫無忌卻站了出來,表示反對,“陛下,我大唐立國才不三十年,而世家存在已經數百年,根深基固,若此時強行對其征稅,那世家必定不服,因其影響力巨大,必定會鬧得人心惶惶,生出亂事來。再者,我大唐官吏俸祿並不高,大部都是依仗陛下所賞賜的田畝產出維持府上生計,若與百姓一同征稅,那官員的日子更是難過,不定會出現貪汙之像,此舉對朝廷、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不但會寒了百官的心,還會讓官員們生活陷入窘境,不能一心為陛下做事…”

長孫無忌此話得也是挺在理,博得了不少人的認可,一些朝臣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長孫侍中此言差矣,”,李業詡正想反擊,一旁的於誌寧出來話,“陛下,官民俱是我大唐的根本,與百姓相比,官員們的日子算過得非常好了,但百姓呢?卻相差甚遠!甚至還有一些地方吃不飽飯!”

於誌寧娓娓而道:“前些年,山東百姓作亂,正是因為田地歉收,百姓日子過不下去,而所治之地官員沒有及時救濟,這才使得那些落難的百姓揭竿而起,在陛下親令賑災物資送抵,並承諾不追究作亂者責任時,這些人也都散去,動亂平息!若是百姓不餓肚子,如何會有這事?在下想問長孫侍中的是,你可知我大唐有多少世家門閥?特別是山東一帶?如今下又有多少官吏?有多少封地?光這些人所占之地就占了我大唐登記在冊的田畝數的近三成,而這個數量還在增加,再過幾年,又會如何?他們占著土地,卻不需交稅或少交稅,使得我大唐的賦稅流失越來越多,如此以往,我大唐的賦稅將會越來越少,請問長孫侍中,你有何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