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時候,每個人都進入了叛逆期,認為自己突然變得很有思想,喜歡挑戰成人世界的權威,我當時的想法就是,其實大人不過如此,他們能說出來的道理我也懂,但我能說出來的他們未必懂。好在我父親並沒像別人的家長那樣試圖駕馭子女的想法。他通常不怎麼在家,每天要忙很多事,所以無論生活上還是心靈上,他都給了我極大的空間,我也正是在這個寬闊的空間裏變得越來越白癡。從那時起我一直自認為是個文藝青年,思想敏感又叛逆,腦袋裏總想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有事沒事心裏就要抒發一點無聊的感悟。
記得當時博客還是很時尚的東西,我有一段時間非常癡迷,一有什麼感悟或是觀點,一定會盡快寫出來發到網上,點擊提交按鈕之前還要檢閱回味一番,自認為我寫的東西很深刻、很叛逆、很犀利。一度還幻想自己以後成為既能進作協又會寫文章的人。當然,我還沒等迷失多久就看清了情況,我寫的東西完全無人問津,除了我自己可能都沒人找得到。到後來,我自己能找到已經謝天謝地,還自我安慰說隻要管理員沒把這些東西刪了,就證明我寫的還有存在價值。不過對於網站的服務器而言,我寫的這些東西實在是滄海一粟,如果放到普通電腦來類比,所占的硬盤空間可能連一個漢字都沒有。
我也想過要不要上班裏炒作一下,讓他們獻點花灌點水,後來又放棄了這個念頭。心想大家都是80後馬上就到90後的青年,玩博客談不上多新奇。本質上大家都跟我一樣自認為和有思想,而自認為有思想的人通常不會接受別人的思想。經過一番冷靜的分析,我發現80後最不缺的就是叛逆,所以我那點叛逆沒什麼炫耀的市場。
很快,這個小愛好便淡出我的生活,到後來幹脆連登錄密碼都忘了。這件事並未對我的信心形成多大打擊,至少我在學校已經出名了,沒必要用博客積累人氣。每當大家聊起博客的時候,我還要牛X哄哄的說:“那有什麼意思,我才不玩呢。”其實我追求的效果是,某同學跟一堆人說他在網上看到一片牛X文章時,我可以很淡定地穿過人群,牛X哄哄的告訴他那篇牛X文章其實是我寫的。等我發現無法達到這個效果的時候,我也就很快流幹了那份熱血。我相信青春期絕對人一輩子最喜新厭舊的階段,可能今天迷上這,明天就迷上那,一個興趣接著一個興趣,恰似女生們的大姨媽和男生們的大姨夫,排走了舊的,遲早還會迎來新的。
記得那時候發過一篇文章,叫《叉也是一種姿態》。為了彰顯自己是個叛逆的未成年,當時的我在網上發東西都要用很多限製級詞語,每到發送的時候,網頁總會顯示有多少個敏感詞,結果那些字就變成了叉。滾動鼠標看到滿篇的叉,我還真有點不忿和不屑,心想叉與不叉有那麼大區別麼,打上叉別人還不照樣知道叉的是什麼。
其實那些叉絕大多數都代表了人們日常口語中罵人時最常用的兩個字,一個動詞一個名詞。把這兩個字叫做“國罵”也不過分,因為全國各地罵人的時候都能聽懂。我不明白的是,當我用這兩個字的諧音字加以替代的時候,網站上最後顯示出來的居然還是一堆叉。我表示費解,打上叉別人一樣知道這代表什麼字,何苦多此一舉呢。假如某人被其他人起了個外號叫王八蛋,如果這個外號夠深入人心,那麼不管是他的名字還是王八蛋,大家都能對應上這個人。把王八蛋三個字打上叉,別人該認為他是王八蛋的還會那麼想。
唯一可能出現歧義的情況就是兩個叉放到一起的時候,不結合上下文,單看兩個叉叉並列,還真不易理解,有可能兩個叉叉代表一個人,相當於某某,或者代表一個疊字的詞,也可能是不疊字的,還有可能兩個叉的詞性都不同,第一個是動詞,第二個是名詞。當然,以上這些基本是廢話,因為隻有最後一種適用於我,如果是人名,我直接用某某就行了,畢竟想要影射敏感的人名有很多表示方法。如果是疊字的詞,我更沒必要用叉叉,因為疊字的詞通常都屬於優美的修辭,例如“天蒼蒼野茫茫”之類,既然優美何苦還被打成叉。綜上所述,當我寫的東西裏出現兩個並列的叉時,情況就變得很單一,這兩個叉一定是不同的字,前一個是動詞,後一個是名詞,而且分別罵人時最常用的動詞和名詞,放到一起的時候,隱晦一點說就代表了男女之事,但絕不僅限於男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