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修煉自己的內心,從逆境中站起(2 / 3)

三藏使盡了渾身解數,天上地下地徹照,也不見慧忠的心跡,一時間,茫然不知所措。

這時,慧忠緩緩出定,笑著對三藏說:“閣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曉他人的一切去處,可是卻不能探察我的心跡,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三藏滿臉迷惑。

隻要心跡存在,就可以被人洞察。隻有心外無物,超然處之,才能達到真正的豁達境界。心外無物,即是放棄一切世俗的yu望,心無雜念,用心來感受世界,達到真正的平靜。

時間會衝走一切的煩惱

一位滿臉愁容的生意人來到禪師的麵前。

“我急需您的幫助。雖然我很富有,但人人都對我橫眉冷對。我感覺生活真的像一場充滿爾虞我詐的廝殺。”

“那你就停止廝殺好了。”禪師回答他。

生意人對這樣的告誡感到無所適從,他帶著失望離開了禪師。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的情緒變得糟糕透了,他與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吵鬥毆,由此結下了不少冤家。一年以後,他變得心力交瘁,再也無力與人一爭長短了。

一天,他又來到了禪師的麵前:“唉,現在我不想跟人家鬥了。但是,生活還是如此沉重———它真是一副沉重的擔子啊。”

“那你就把擔子卸掉唄。”禪師回答。

生意人對這樣的回答很是氣憤,又怒氣衝衝地走了。

在接下來的一年當中,他的生意遭遇了挫折,並最終喪失了所有的家當。妻子帶著孩子離他而去,他變得一貧如洗,孤立無援,於是他再一次向禪師討教。

“我現在已經兩手空空,一無所有,生活裏隻剩下了悲傷。”

“那就不要悲傷了。”生意人似乎已經預料到會有這樣的回答,這一次他既沒有失望也沒有生氣,而是選擇呆在老禪師居住的那個山的一個角落。

有一天,他突然悲從中來,傷心地號啕大哭了起來。幾天,幾個星期,乃至幾個月地流淚。最後,他的眼淚哭幹了。他抬起頭,早晨和煦的陽光正普照著大地。於是,他又來到了禪師那裏。

“請你告訴我,生活到底是什麼呢?”

老人抬頭看了看天,微笑著回答道:“一覺醒來又是新的一天,你沒看見那每天都照常升起的太陽嗎?”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無論遇到怎樣的不快,無論內心有多不滿,卸掉生活的重擔,看開一切,嶄新的美好仍在等待你。

從忍耐中尋求突破

一年的寒冬臘月,一個名為“滴水”的和尚去天龍寺拜見儀山禪師。

外麵下著很大的雪,可是儀山禪師卻不讓他進門。於是,那個和尚就在門外一直跪著,這一跪就是三天。儀山的弟子看他可憐,紛紛為他求情,可是儀山卻說:“我這裏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沒有住所的人。”弟子們沒有辦法,隻好紛紛走開。

到了第四天的時候,那個和尚身上皸裂的地方開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來,但他依然跪在那裏,雷打不動。儀山下令弟子:“誰也不準開門,否則就將他逐出門外!”

七天後,那個和尚終於支撐不住,倒了下去。儀山出來試了一下他的鼻子,發現還有一絲呼吸,於是便下令將他扶了進去。最後,滴水終於進了儀山禪師的門下參學。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儀山禪師問道:“無字與般若有什麼區別?”

話沒說完,儀山就一拳打了過來,大吼道:“這個問題豈是你能問的?滾出去!”

滴水被儀山的拳頭打得頭暈目眩,耳朵裏隻有儀山的吼聲。忽然間,滴水想通了:“有與無都是自己的膚淺意識,你看我有,我看我無。”

還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紙擤鼻涕的時候,被儀山看到了,他大聲喝道:“你的鼻子比別人的血汗珍貴?你這不是在糟蹋白紙嗎?”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難以忍受儀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說:“人間有三種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師門的影響來發揚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賞家師的慈悲,步步追隨;上等僧在師父的鍵錘下日益強壯,終於找到自己的天空。”

滴水和尚受到的一切,常人都難以忍受,但忍耐的結果,使他得到了開悟。其實,麵對無情揮來的鞭子,隻要把頭抬得更高,背脊挺得更直,隻要能忍,最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堅定自我的心

現代高僧廣元老和尚住在承天寺時,他說自己沒有福報,不敢接受供養,於是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13年。

13年後,他回到寺裏,還是不住寮房,而要求守大殿。但大殿不能安床鋪,因此他隻能天天晚上在寶殿打坐。

過了一段時間,寺裏的監院慧遠大師召集大家宣布說,昨天晚上寶殿的功德箱被盜。這個功德箱是寺裏的主要收入,從來沒有發生過被盜的事情。即使過去夜裏沒有人守,也沒有被盜過。所以,當時大家自然懷疑到廣元老和尚,認為他在殿裏打坐,即使沒有偷,但別人偷,他也應該知道,也有責任。

這樣一來,大家對他的看法,就有了很大的轉變。大家認為這個人號稱坐山洞13年,結果還幹出這等事,就非常鄙視他,都對他另眼相看。但是,他本人卻並沒有申明一句“我沒有偷,也沒有看到別人偷”,好像這件事與他無關一樣。別人罵他、指責他,他也不回答,還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過了一個星期後,監院慧遠大師又召集大家宣布說:“根本就沒有功德箱被盜這回事,我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考驗一下廣元住山洞13年,到底有沒有功夫。現在證明他真有修行的功夫!”

超然的境界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達到的。不管別人怎麼說,怎麼看,隻要堅定自己的想法,就能最終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佩。

平常心就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師正在躺著休息,就沒有起身,看見從心時,仍然躺著問道:“你從哪裏來?”

從心:“從瑞相院來。”

南泉:“見到瑞相了嗎?”

從心:“不見瑞相,隻見臥如來。”

聽了這話,南泉禪師對從心頗為欣賞,於是坐起來,問道:“你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

從心:“我是有主沙彌。”

南泉:“誰是你的師父呢?”

此時,從心恭敬地頂禮三拜後走到南泉的身邊,關心地說道:“天寒地冷,請師父保重!”

這樣一來,南泉禪師更加器重他,因為從心是以行動來代替語言。從此師徒相契,佛道相投,從心就這樣成為南泉禪師的入室弟子。

有一天,從心禪師請示南泉禪師一個問題:“什麼是道?”

南泉:“平常心是道。”

從心:“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無邊,另外是否還有更高層次的趣向呢?”

南泉:“如果心中還存有什麼趣向,就有了那邊,沒有這邊;就會顧了前麵,忘了後麵,因此,所謂全麵,也是被扭曲了的東西,怎麼會是圓融無礙的道呢?”

從心:“如果佛法沒有一個趣向,回顧茫茫,我怎麼知道那就是‘道’呢?”

南泉:“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如果要想真正達到不疑之‘道’,你應當學會在當下體悟。”

禪定不屬於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於沒有禪定的人。有了禪定和智慧,就會到達沒有煩惱的境界。除卻心中雜念,心懷一顆平常心,這就是最簡單的道。

不必改變自己的心誌

有一天,禪師吩咐他的侍者去京城買一批上等的紙材。這位侍者向來被稱許具有“子貢之資材”,可見是個相當聰慧靈敏之人。眾所周知,子貢是孔子門下的七十二賢人之一,不僅才智聰敏,而且長於辯才。此外,子貢也長於理財之道。現在,禪師差遣這位“資材堪比子貢”的侍才去買紙,原因也就在此。

當然,侍者不敢掉以輕心,終於在千挑萬選之後風塵仆仆地帶了一批紙回來。

不料,當禪師看過紙以後卻說:“這個不行!”毫不留情地拒絕了。無奈,侍者隻好再度上京去買另一種紙。

可是,禪師看了第二次買回來的紙,依舊很冷淡地說道:“這個也不行!”

結果,侍者隻得硬著頭皮再度上京。他們所在的地方與京都距離相當遙遠,而當時又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所以每天數次往返的確是件苦差事。侍者不禁抱怨道:“僅是買個紙,就要弟子再三飽受旅途勞頓之苦,又不知道師父要的是什麼樣的紙……”

當侍者第三次將紙買回來以後,禪師依然還是冷冷地說:“不行!”

弟子心想:“真是一點兒也不體諒弟子的勞苦啊!”

但弟子隨後一想,才猛然發覺自己的過失,於是趕緊向師父道歉。

“明白了吧,其實你最初買回來的紙就行了。”禪師如是說。

不必過分地拘泥於他人的命令與看法,隻要自己覺得合適,那就是最好的。反複地操練以求完美,有時是會適得其反的。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處事方式

從前,有一位很有修為的居士。有一次,他到一所有名的禪院去拜訪一位禪師。與禪師見麵之後,他們的談話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已到了午飯時間,禪師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為他們做了兩碗麵條。麵條的味道很香,隻不過一碗大一碗小。兩人坐下後,禪師看了一眼麵條,便將大碗推到居士麵前,說:“你吃這個大碗的。”

本來按照常理,居士應該謙讓一下,將大碗再推回到禪師麵前,表示恭敬。可是,沒想到居士卻看也不看禪師一眼,接過來後徑自埋頭大吃起來。禪師見狀,雙眉緊鎖,很是不悅。而居士並沒有察覺,一個人依舊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頭看見禪師的碗筷絲毫未動,於是便笑問禪師:“師父為什麼不吃呢?”

禪師歎了一口氣,一言不發。

居士又笑著說:“師父生我的氣啦?嫌我不懂禮貌,隻顧自己狼吞虎咽。”

禪師沒有答話,隻是又歎了一口氣。居士接著問道:“請問禪師,我們推來讓去,目的是什麼?”

“讓對方吃大碗。”禪師終於答話了。

“這就對了,讓對方吃大碗是最終目的。那麼如您所想,爭著推來讓去,什麼時候能將麵條吃下肚去?我將大碗麵條吃了下去,您心中不高興,難道您謙讓的目的不是真心的嗎?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既然這樣,那推來讓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禪師聽完居士的一番話,心中頓悟。

寵辱不驚,得失無意,凡事隻要自然就好,不需要更多的外在的形式。這樣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與安逸,幸福的生活也會隨之而來。順其自然,往往是最好的處世方式。

強大的動力來自你的內心

很久以前,有一位僧人在鄉村裏過著平靜的修行生活。

有一天,當這位僧人出門的時候,忽然發現門口躺著一隻凍僵的小老鼠,於是就把它抱進屋子裏,用雙手溫暖它。小老鼠漸漸地蘇醒過來,恢複了健康,從此和僧人生活在一起,白天到外麵曬太陽,玩耍;晚上回到屋子裏躺在溫暖的羊毛毯子上聽這位慈祥的僧人講故事,生活還算愉快。

但是,僧人的家裏有一隻貓,雖然貓不傷害它,可它每次見到貓時都感到非常害怕。

於是,有一天,小老鼠對僧人說:“慈悲的修行者,我和你生活在一起感到非常快樂,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想請求你的幫助。”僧人微笑著說:“那是什麼事情呢?”小老鼠回答說:“當我每次看到您家裏的貓的時候,都感到莫名的恐懼。我想請求您,能不能把我變成一隻貓呢?”僧人答應了它的要求,把它變成了一隻貓。

小老鼠變成貓以後,以為萬事大吉了,可是剛一出門,就碰到了一條狗,一條很凶猛的狗。它嚇得連滾帶爬地回到了屋子裏。然後對僧人祈求說:“麻煩您能不能把我變成一條狗?”僧人答應了它的要求。

這下,變成了狗的小老鼠大搖大擺地走出了家門。突然,有一隻老虎經過它的身邊,它嚇得拚命地跑回家裏。小老鼠很沮喪地對僧人說:“請您再把我變成老虎吧。”僧人又答應了它的要求,把它變成了老虎。可當變成了老虎的小老鼠一見到在廚房裏的貓,就尖叫了一聲,驚恐萬狀地跑回到僧人的身邊。

小老鼠百思不解,困惑地對僧人說:“慈悲的僧人啊,為什麼我變成了老虎以後,還是害怕貓呢?”

僧人哈哈大笑了起來,然後對它說:“重要的不在於你有什麼樣的身體和外觀,重要的在於你的心。你的心還是小老鼠的心,怎麼會不害怕貓呢?”

擁有什麼樣的心,就擁有什麼樣的想法,而想法又決定了行動。所以,如果內心不強大,就不會有強大的動力。

許多事情原本沒有那麼複雜

一天,清心禪師跟隨老師慧心禪師一同下田工作,清心禪師走在慧心禪師的後麵,慧心禪師回頭一看,發現清心禪師空著手,於是就對他說道:“你怎麼忘記把鋤頭帶來呢?”

清心禪師回答道:“不知道被誰拿走了。”

慧心禪師停下腳步,說道:“你過來一下,我有事跟你商量。”

清心禪師向前,慧心禪師就豎起鋤頭道:“單單是‘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一個人能拿得動。”

清心禪師一聽這話,就毫不客氣地立刻從慧心禪師手中把鋤頭搶過來,緊緊地握在手中,說:“剛才老師說誰也拿不動‘這個’,現在為什麼‘這個’在我的手中呢?”

慧心禪師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無的未必無,你說,今天有誰給我們耕田呢?”

清心禪師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關我們何事?”

聽了清心禪師的話,慧心禪師一句話也沒說,轉身就回到僧院。

不久,溈山禪師就這件事問仰山禪師道:“鋤頭在慧心禪師手中,為什麼卻被清心奪去?”

仰山禪師答道:“強取豪奪雖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能卻在君子以上。”

溈山禪師再問仰山道:“耕種和收成,清心為什麼要說不關己事呢?”

仰山禪師不答,反問道:“難道就不能超脫這種對待關係之外嗎?”

溈山禪師一句話不說,轉身也回到僧院。

寧靜是美,安定最樂。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無的未必無。超脫一點,灑脫一點,你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不是那麼複雜的。

快樂與痛苦都是常態

淨清禪師每天與信徒開示,都離不開這樣的話:“快樂啊!快樂啊!人生好快樂啊!”

可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生病中不時地叫喊說:“痛苦啊!痛苦啊!好痛苦啊!”

住持大和尚聽到了,就來責備他:“喂!一個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多不好啊!”

淨清說:“健康快樂,生病痛苦,這是很自然的事,為什麼不能叫苦呢?”

住持:“記得當初,你有一次掉進水裏,快要淹死時,你還麵不改色。那種無畏的樣子,視死如歸,可如今你的豪情跑到哪裏去了?你平時都講快樂、快樂,為什麼到生病的時候,要講痛苦、痛苦呢?”

淨清禪師對住持和尚道:“你來,到我床前來!”

住持到了他床邊,淨清禪師輕輕地問:“住持大和尚,你剛才說我以前講快樂啊,快樂啊!現在都是說痛苦啊,痛苦啊!那麼請你告訴我,究竟是講快樂對呢?還是講痛苦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