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修煉自己的內心,從逆境中站起(3 / 3)

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該快樂的時候就快樂,悲傷痛苦的時候也不要刻意偽裝。順其自然是最好的狀態。

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一次,雲水禪師問清遠禪師:“你愛色嗎?”

清遠正在用竹籮篩豌豆,聽到雲水這樣問,嚇了一跳,筐裏的豆子也灑了出來,滾到雲水的腳下。雲水笑著彎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揀了起來。

清遠禪師耳邊依然回想著雲水禪師剛才說的話,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實在是沒有辦法回答。

清遠禪師的心裏暗自琢磨:“色”包含的範圍太大了,女色、顏色、臉色……你穿衣服挑顏色嗎?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嗎?你選宅第房舍注意牆色嗎?你會按照別人的臉色行事嗎?你貪戀黃金白銀的財色嗎?你貪戀妖媚豔麗的女色嗎?

清遠禪師放下竹籮,心中還在翻騰。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愛!”

雲水一直在旁邊看著清遠的狀態,他惋惜地說:“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好了嗎?等你真正麵對考驗的時候,你是否能夠從容麵對呢?”

清遠大聲說道:“當然能!”然後,他向雲水禪師的臉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雲水隻是笑,沒有任何的回答。

清遠禪師感到很奇怪,反問道:“那我問你一個問題行嗎?”

雲水說:“你問吧!”

清遠問:“你愛女色嗎?當你麵對誘惑的時候,你能從容應付嗎?”

雲水哈哈大笑地說:“我早就想到你要這樣問了!我看她們隻不過是美麗的外表掩飾下的皮囊而已。你問我愛不愛,愛與不愛又有什麼關係呢?隻要心中有自己堅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別人怎麼想。”

無論外在有怎樣的誘惑,隻要有自己堅定的想法就可以。眼中有色,心中無色,才能坦然麵對世間的各種誘惑。

淨化自己的心靈

有一次,侍郎白居易曾問山遠禪師:“請問禪師,該如何說法呢?”

禪師說:“無上菩提者,被於身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本質是一樣的。譬如江河湖海,名稱雖然不一,水性卻無二致。律即是法,法不離禪,為什麼要起妄念來加以分別呢?”

白侍郎又問:“既無分別,那又何以修心?”

禪師認真地回答:“心本來無損,為什麼還要說修?不論好的念頭還是不好的念頭,都要一念勿起才對。”

白侍郎聽了十分不解,問:“不好的念頭當然不應該有,好的念頭為什麼也不要起?”山遠禪師微微一笑,說:“這好比人的眼睛,裏麵容不得沙子,同樣也容不得金屬。”

要想修煉內心,首先要讓心得到淨化。安頓自己的心靈,讓內心寧靜安適,不要有雜念。正如禪師所說,眼睛裏容不得沙子,也容不得金屬。

學會堅持,懂得忍耐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沙門。他窮得一無所有,終日以乞討為生,但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從不傷害生靈,甚至不惜犧牲自己。

有一次,這個沙門一連三天沒吃到一點兒東西,餓得頭昏眼花。他路過一個人家,便跌跌撞撞地走進去討飯。這是一個富商之家,家裏富麗堂皇,陳設極其考究。女主人見他餓得可憐,便令傭人擺上豐盛的飯菜款待他。這沙門非常高興,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這家的男主人,是個珠寶收藏者,經常高價收購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家裏珍藏的名貴珍寶,應有盡有,簡直成了珠寶陳列館。

這一天回家,他又興高采烈地拿回一顆珍珠,這是顆光彩照人、價值連城的珍珠。他興衝衝地走進房內,隻見有一個沙門在獨自吃飯,便把珠子放在桌上,轉身進內室去換衣服。就在他剛剛轉身離開的時候,家裏養的一隻鸚鵡飛了過來,一口將那顆珍珠吞在肚裏。

不一會兒,男主人換好衣服和妻子一起出來了。他忽然發現那顆寶貴的珍珠不見了,便急忙向沙門問道:“那顆珠子哪兒去了?”

沙門一聽愣住了,隨即回答道:“什麼珠子?我沒看見啊。”男主人又追問道:“那麼,剛才有人來過嗎?”

沙門回答道:“不曾有人來過。”

於是男主人勃然大怒道:“我剛才明明把珠子放在桌上,而這裏除了你之外,再沒有其他人,珠子轉眼之間就不見了,肯定是你偷的!你這個沒良心的家夥,我們好心好意地做飯菜招待你,你卻恩將仇報,偷人家的東西。今天你老老實實地把珠子交出來,我便饒你一命,否則就把你活活打死!”

沙門聞言並未驚慌,反而堅定地說道:“我沒拿,絕不是我拿的!”男主人聽完大怒,抄起一根木棒,劈頭蓋臉地向沙門打去。沙門被打倒在地,鮮血直流。

此時,那隻吞了珠子的鸚鵡要飛過來飲血,恰好與男主人揮舞的木棒相撞,當即被擊身亡。這時,沙門說話了:“住手!我告訴你吧,是那隻鸚鵡吞了你的珍珠。”

男主人一聽,忙吩咐仆人把鸚鵡的肚子剖開,果然取出了那顆珍珠。男主人手持珍珠,奇怪地問道:“你明知是鸚鵡吞了,可你為什麼不早說呢?也免得受此皮肉之苦。”

沙門回答道:“我持佛戒,不得殺生。本想告訴你真相,又擔心鸚鵡遭剖腹之禍。現在鸚鵡已經死了,說出來也無所謂了。如果鸚鵡未死,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會講的。”

男主人聽罷,內心十分慚愧,連連向沙門賠禮道歉。而沙門卻平靜地像不曾發生過此事一樣,臉上毫無怒色。

沙門如此堅守自己的信念,讓人欽佩。對於平常人來說,要做到這點確實不易,但正因如此,才要學會堅持,學會忍耐。

心懷一顆平常之心

惠泉禪師德高望重。他在大覺寺講法時,每次聽經的人都把法堂擠得水泄不通,這使得好多信徒隻能坐在門外聽經,於是就有人提議建一座更加寬敞的講堂。

這天,有一位商人信徒用袋子裝了八百兩紋銀送給惠泉禪師,並說明這錢是他自己捐助用來蓋講堂的。惠泉禪師聽完欣然接受,收下銀子就去忙別的事了。

信徒對禪師的這種態度有些不滿:好歹這也是八百兩紋銀。要知道這幾乎花了我一年的積蓄,可禪師拿到這筆錢後竟連一個“謝”字都不肯說。

於是,信徒就緊跟在惠泉禪師的後麵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裏裝的可是八百兩紋銀。”“哦,你不是說過了嗎?我已經知道了。”惠泉禪師漫不經心地回答,說完又去忙別的事情了。

信徒不由得在後麵高聲喊道:“師父,我捐的可是八百兩紋銀,數目可不小啊!你怎麼連一個‘謝’字都不說呢?”

禪師走過來對他說:“你怎麼這麼囉嗦呢?你捐錢給佛祖,建造法堂,是為你自己積累功德,為什麼還要我跟你說聲謝謝?你如果把它當作一種買賣,我就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好了,你把‘謝謝’帶回家去吧,從此你與佛祖就‘銀貨兩清’了。”說完,禪師又去忙別的事情了。

信徒愣在那裏,一臉茫然。

我們做事的目的是為了把事做成,如果目的性或功利性太強,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懷著一顆平常心,不去計較太多,也許得到的會更多。

抬頭向前,沒有過不去的坎

老和尚和他的徒弟迷失在幽深的峽穀裏,他們在裏麵跋涉了三天四夜,依然沒有走出深穀。

小和尚絕望地說:“師父,我恨死了自己沒有本事走出峽穀。我害怕困難,要是世上隻有成功沒有困難該多好啊!”

老和尚說:“世上怎麼可能隻有成功沒有困難呢?沒有困難哪有成功呢?這就好比峽穀與高山,沒有峽穀,哪裏來的高山啊。”

“可遭遇困難的滋味太難受了,我現在甚至想就這樣死在這無人穀算了。”小和尚歎息道。

老和尚感慨地說道:“你這麼悲觀,是因為你一直在低頭走路啊!”

“師父,抬頭走路就不絕望嗎?”小和尚抬起頭仰視著天空問。

師父問道:“你看見了什麼?”

“除了高山還是高山!”小和尚答。

老和尚說:“是呀,我每次遇險,遭遇困難,我都是這樣抬頭走向成功的!”

遇到挫折不可怕,遭遇艱險也沒什麼大不了。拋棄一切的執著,不絕望於人生的苦,隻要能告訴自己抬起頭往前走,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勇於接受逆境,生命才會日漸茁壯

在一座信奉佛教的城市裏,應許多教徒的要求,城市裏的一個非常著名的雕塑師傅準備塑造一尊佛像讓教徒們膜拜。

要雕塑好的佛像,雕塑師傅必須選擇一塊好的石頭,以便雕塑出的佛像栩栩如生。在一番精挑細選後,他看中了其中一塊石頭,這塊石頭不論質感還是色澤以及其他條件都非常上乘。挑選完後,雕塑師就拿出了雕塑工具準備開始工作。

沒有想到的是,當雕塑師剛拿起銼刀開始敲琢幾下,這塊石頭就痛不欲生,不斷地哀嚎:“痛死了,痛死了,你不要再刻了,饒了我吧。”雕塑師對它說:“隻要你忍受住了這點兒疼痛,日後當你成為一尊佛像的時候,會有很多人來膜拜你的。”石頭說:“我隻想好好地做一塊石頭,對於是否能夠成為佛像從來沒有想過,你放了我吧,我真的特別痛!”聽罷,雕塑師就隻好停工,又將其重新放在了地上。

接著,雕塑師又開始尋找其他的石頭,但一直都沒有看見特別合適的。這時,一塊質感差一點的石頭看見了雕塑師,對他說:“聽說您正在尋找可以做佛像的石頭,您看我怎麼樣?”雕塑師想了想對它說:“這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做到的事情,你怕痛嗎?”“不怕,您試試吧!”石頭堅定地說。

雕塑師答應了,於是對這塊石頭重新琢磨。隻見這塊較差的石頭,任憑刀琢棒敲,一概咬緊牙關承受,默然不出一語。因此,雕塑師更加賣力。在精雕細琢下,果然將其雕成了極品,大家都驚訝這件傑作,決定將其放在城市裏麵最大的廟宇中加以供奉,讓善男信女日夜頂禮膜拜。

從此,該廟宇香火鼎盛,遠近馳名。

不久,無法忍受雕塑之痛的前一塊石頭,被人們廢物利用,鋪在了通往廟宇的馬路上。在那裏,人車頻繁經過,又要承受風吹雨打,實在痛苦不堪,內心也覺得不公平,心裏總是想著原本自己才應該是受人膜拜的佛像,就憤憤不平地質問廟裏的這尊佛像,嫉妒地說道:“你資質比我差,條件沒我好,卻能享盡人間的禮讚和尊崇,我卻每天遭受ling辱踐踏,日曬雨淋,你憑什麼?”佛像隻是微笑著說:“誰叫你當初受不了苦,沒敲幾下就哇哇叫呢!”

要想有所成就,就要能忍受不尋常的錘煉。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哪怕資質再好,也不過是表麵的裝飾。隻有能承受艱辛,才能最終有所成就。

改變環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

玄真大師剛剛遁入空門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個誰都不願做的行腳僧。

每天,他都很勤奮地做著住持交給他的工作,已經兩年了,他每天如此,從來沒有一次讓住持對他的工作感到不滿。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別人都在做著很輕鬆的活,而自己卻一直在做寺裏最苦最累的工作。他認為自己很委屈,覺得住持分配得一點兒都不公平。

有一天,已經日上三竿了,玄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玄真的房門,隻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瓦鞋。住持很奇怪,於是叫醒玄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破瓦鞋幹什麼?”

玄真打了一個哈欠說:“別人一年都穿不破一雙瓦鞋,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剛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麵泥濘不堪。

住持拍著玄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玄真回答說:“當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了。”

住持撚須一笑接著問:“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

玄真說:“當然。”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玄真不解地說:“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幹又硬,哪裏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又笑笑說:“今天再在這條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玄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笑著沒有再說話,隻是看著玄真。玄真愣了一下,然後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誨,開悟了。

要想實現目標,就得經曆一定的考驗。不經曆一定的磨煉,就像行走在又幹又硬的地麵,是不會留下痕跡的。畢竟,雨後的花朵才更嬌豔。

快樂和痛苦都不是永恒的

一個月色朦朧的深夜,在一個靠海的山洞裏,一個老和尚正在盤膝打坐。他突然聽到了幾聲哭泣,聲音好像來自山腳下的海邊,而哭泣的人是一個年輕的女子。這麼深的夜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於是,老和尚從蒲團上站起,急忙向海邊奔去。

果然,月色當空,在海邊高高的岩石上,站立著一個白色的身影。就在老和尚即將抓住輕生女子的衣袖之際,那女子縱身一躍,跳進海中。幸好老和尚懂一些水性,幾經掙紮,終於將她救上了岸。可奇怪的是,被老僧救活之後,年輕女子不但不感激,反而一臉的憂傷,埋怨老和尚多管閑事。

老和尚問她:“年輕人,你為什麼要選擇輕生之路呢?”年輕女人喃喃地說道:“這裏是我的美夢開始的地方,所以也應該在這裏終結……”

原來,三年前,就在風景如畫的普陀山,她與一個前來旅遊的年輕人不期而遇,兩個人一見鍾情,喜結連理。兩年前,他們愛情的結晶——一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出生了。然而,一年前,那個渴望讓自己和她共度人生夕陽的愛人,卻因一次公差不幸殉職。

丈夫死後,她日夜不停地哭泣,真好像天塌下來一樣難以承受。但這還不是最後的苦難。讓她痛心不已的是,他們活潑可愛的寶貝兒子,也在上個月因疾而亡。

“我一個女人,沒了丈夫,沒了兒子,再也沒有了幸福,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思?所以……”年輕女人泣不成聲,悲痛欲絕。然而,老和尚不但沒有開導她、安慰她,反而放聲大笑:“哈哈……”

女人被他莫名其妙地笑愣了,不知不覺停止了哭泣。老和尚笑夠了,問女人:“三年前,就在此地,你有丈夫嗎?”女人搖搖頭。“三年前,踏上普陀山時,你有兒子嗎?”女人再次搖頭。“那麼,你現在不是與三年前一模一樣了嗎?那時,你獨自一人來到島上,是來自殺的嗎?”女人愣住了。

老和尚說:“三年前,你既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一人來到這裏。現在,你與三年前一模一樣,仍是獨自一人。今天,就像三年前那一天的延續,隻不過是還原了一個你自己而已。所以,為什麼不能重新開始呢?你增長了人生閱曆,或許有更美好、更圓滿幸福的生活在等著你。”

女人囁嚅道:“我還可以嗎?”

“當然可以!”老和尚斬釘截鐵地說。

“我還可以獲得幸福!我還……”女人豁然開朗,一路狂奔地下了山。

當緣分散盡的時候,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必一直掛在心上。留下一段回憶,暢想未來的世界,你會發現,前方還有更美好的事物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