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100(1 / 1)

第六部分——中國外貿猜想 貿易戰的巨大威力

貿易戰的巨大威力,是常規戰爭所無法比擬的。

當一個國家用軍事手段來征服另一個國家時,所經曆的過程是異常艱難的。首先,戰爭的結果是難於預料的,既有可能取得勝利,也有可能一敗塗地。另外,即使獲得了勝利,戰勝一方也勢必會損失慘重,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描述的正是戰爭的雙向磨損效應。

其次,常規戰爭的過程往往過於漫長,在雙方的綜合實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戰爭就極有可能形成對峙的狀態,直到將參戰一方的資源耗盡,再也無力支持作戰為止,這對雙方來說都是難於接受的後果。

而貿易戰的好處就在於,它的手段是溫和甚至友好的,打擊效果卻更直接、準確,可以在不知不覺中便將敵對國的戰爭潛力吸幹,所付出的代價卻隻是一些缺乏實用價值的工商業產品。相比於殘酷的戰爭來說,這樣和緩卻有效的手段,對於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來說,無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在商業文明不斷繁盛的情況下,圍繞著固定的思路,越來越多的貿易戰爭方式被開發了出來,從最早的掏空對方戰略資源,到後來的貿易壁壘、傾銷、以及在貨幣領域進行外彙貶值、爭奪的內容也從最早的戰略資源,發展到後來的貴重金屬、新型科技、市場、人才等多個方麵。

更誇張的是,即便是貿易戰爭的目的,也發生了巨大的拓展。

在過去的時代裏,進行一場貿易戰爭的目的基本集中在爭奪資源上,而在今天這個時代裏,由於全球性的產業結構和國際分工的調整,貿易戰爭已經不再限於某項資源、某類產品、某個行業或者某個領域,從國家層麵而言,貿易戰的概念已經擴大為一種經濟領域上全麵的對抗,成為實施貿易戰爭主義的國家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為博弈生存空間而爆發的經濟摩擦。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國家隻要對另一國的產業、市場構成影響,就會成為貿易戰爭打擊的對象。

在這個前提下,貿易戰爭發生的幾率便被大大增加了,而在這樣的命題下,越是那些經濟處於高速成長狀態下的國家,就越是會成為貿易戰爭打擊的對象。

正是基於這一點的存在,中國在與世界發達國家的貿易中,才屢屢被認定為潛在的威脅,所遭受的貿易打擊也是空前的。

根據中國商務部在去年9月份所進行的統計數字顯示,在從09年1月份到8月份的時間裏,總共有17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了79起貿易調查,涉及到的價值總額達到了100.3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2%和121.2%。

事實上,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爭端的靶心,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截至2008年,中國已連續14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成員,連續3年成為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據倫敦經濟中心的數據,目前各國政府正在計劃、或準備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還有134項,其中77項是專門針對中國的。

同樣的,在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前夕,即從10月27日至11月6日的短短11天時間內,美國連續對我國9項產品密集通過貿易救濟調查,其頻率之高頗為罕見。

在09年10月28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我國鋼格柵板、鋼絞線的反補貼初裁結果,對相關企業分別加征7.44%和7.53%到12.06%不等的稅率。此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6名委員一致認為,中國輸入美國的無縫鋼管,已經對美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威脅。

緊接著,在11月3日,美國商務部通過對我國金屬絲網托盤產品作出反補貼初裁,對中國涉案企業征收2.02%到3.13%不等的稅率。而在11月5日,美國商務部再次認定中國輸美油井管產品存在傾銷,涉案企業反傾銷稅率高達99.14%。

11月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步裁定,對從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進口的銅版紙、從中國進口的焦磷酸鉀、磷酸二氫鉀和磷酸氫二鉀四項產品征收“雙反”關稅①②。

那麼,像這樣頻頻出台的貿易保護措施,究竟包含了怎樣的含義呢?而中國在對外進行的一係列貿易活動中,是否真如這些國家所說,形成了對其產業的“實質性損害威脅”呢?